编辑推荐
《圣境》深入探讨宋明理学与西方德性伦理学,促进中西哲学对话。
内容简介
《圣境: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这本著作是由维思里安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安靖如著作,吴万伟翻译的中国哲学类书籍。是儒家传统的代表与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学的代表进行深层对话的开山之作。在促进中西哲学对话方面起到一定作用。肯能会引起对研究美德、道德修养、幸福等感兴趣的主流哲学家的兴趣。该书对中国传统儒学中的“圣”“理”“德”“和”等关键概念进行解析,在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方面以分学科领域的方式对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进行阐述。
章节目录
封面
扉页
版权信息
目录
内容简介
其他
致谢
年表和书中人物
绪论
第一部分 关键词
第一章 圣
第一节 儒家传统中的“圣”
一 历史回顾
二 宋明理学
三 圣人与君子
第二节 西方理想
一 希腊
二 当代圣徒与英雄
第三节 有关圣境的担忧
一 圣境切实可行吗?
二 圣境值得追求吗?
第二章 理
第一节 最初的步骤
第二节 主观与客观
一 性与主观性
二 定理与客观性
第三节 理与气
一 本体论地位
二 因果性作用
第四节 一和多
第五节 常规和结论
第三章 德
第一节 德作为桥梁概念
第二节 初期的“德”
第三节 理学家的“德”
第四节 最后的思考
第四章 和
第一节 早期经典源头
一 互补性的差异
二 自然纹理和创造性
第二节 中庸
第三节 宋朝理学
第四节 王阳明:总结和初步参与
一 和、理和一体
二 当代的例子
三 政治
第二部分 伦理学与心理学
第五章 伦理学的范围:与斯洛特和梅铎的对话
第一节 斯洛特的以主体为中心的伦理学的平衡与和谐
一 关怀、仁爱和同情
二 两种平衡
三 总体平衡的动机
四 以主体为中心
五 敬
第二节 梅铎论超越的善的重要性
一 统一性、神秘性和信仰
二 无私
第三节 结论:伦理学的范围
第六章 挑战和谐:一致性、冲突和现状
第一节 诺斯鲍姆和斯道尔反对“和”
第二节 想象力
第三节 最大化
第四节 残余
一 画面复杂化
二 悲伤与后悔
第五节 两难困境的维度
第六节 香草的感情?
一 迈尔斯的挑战
二 宋明理学论愤怒
三 结论
第七章 圣人般的安详和道德知觉
第一节 王阳明论《论语·为政》第四节与“立志”的核心
一 经典文献中的志
二 王阳明的立志观
三 志的加深
第二节 把志与“知行合一”联系起来
第三节 柯雄文论实现和谐世界的志
一 积极的道德知觉
二 再论创造性
第四节 更充分的图画
一 梅铎论婆媳关系
二 自我的闯入
三 “真知引起善行”
第三部分 教育与政治
第八章 学会寻找和谐
第一节 道德教育的阶段
一 小学
二 立志
三 熟志
第二节 修身实践
一 精神修炼
二 礼仪
三 读书
四 关注——第一步
五 敬
六 隐含意义
七 敬与理
八 克己与静坐
九 结论
第九章 参与实践
第一节 志的本质
第二节 圣人理想的阶段性和可及性
第三节 关注再探索
第四节 想象力与幻想
第五节 对话
第六节 信仰与信念
第十章 政治问题
第一节 圣境的麻烦
第二节 理学的圣人与政治
一 圣王理想
二 限制和指南
三 礼仪
四 制度
五 过分的野心:自封的圣王
第三节 道德与政治的剥离?
一 余英时和徐复观
二 牟宗三
第十一章 圣人与政治:前进之路
第一节 完美性主义和差错主义
第二节 敬与礼
第三节 完美主义和制度
一 温和的完美主义
二 儒家的国家完美主义
三 具体性和特别主义
第四节 参与
一 三个论证
二 隐含意义和反对意见
第五节 作为第二位支持系统的法律和权利
一 法治
二 法律与道德
三 儒家途径
结论 当代儒家的未来
参考书目
索引
出处索引
专有名称汉英对照表
译后记
圣境: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 (美) 安靖如。
得书感谢您对《圣境: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