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境: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

圣境: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圣境》深入探讨宋明理学与西方德性伦理学,促进中西哲学对话。

内容简介

《圣境: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这本著作是由维思里安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安靖如著作,吴万伟翻译的中国哲学类书籍。是儒家传统的代表与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学的代表进行深层对话的开山之作。在促进中西哲学对话方面起到一定作用。肯能会引起对研究美德、道德修养、幸福等感兴趣的主流哲学家的兴趣。该书对中国传统儒学中的“圣”“理”“德”“和”等关键概念进行解析,在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方面以分学科领域的方式对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进行阐述。

章节目录

封面

扉页

版权信息

目录

内容简介

其他

致谢

年表和书中人物

绪论

第一部分 关键词

第一章 圣

第一节 儒家传统中的“圣”

一 历史回顾

二 宋明理学

三 圣人与君子

第二节 西方理想

一 希腊

二 当代圣徒与英雄

第三节 有关圣境的担忧

一 圣境切实可行吗?

二 圣境值得追求吗?

第二章 理

第一节 最初的步骤

第二节 主观与客观

一 性与主观性

二 定理与客观性

第三节 理与气

一 本体论地位

二 因果性作用

第四节 一和多

第五节 常规和结论

第三章 德

第一节 德作为桥梁概念

第二节 初期的“德”

第三节 理学家的“德”

第四节 最后的思考

第四章 和

第一节 早期经典源头

一 互补性的差异

二 自然纹理和创造性

第二节 中庸

第三节 宋朝理学

第四节 王阳明:总结和初步参与

一 和、理和一体

二 当代的例子

三 政治

第二部分 伦理学与心理学

第五章 伦理学的范围:与斯洛特和梅铎的对话

第一节 斯洛特的以主体为中心的伦理学的平衡与和谐

一 关怀、仁爱和同情

二 两种平衡

三 总体平衡的动机

四 以主体为中心

五 敬

第二节 梅铎论超越的善的重要性

一 统一性、神秘性和信仰

二 无私

第三节 结论:伦理学的范围

第六章 挑战和谐:一致性、冲突和现状

第一节 诺斯鲍姆和斯道尔反对“和”

第二节 想象力

第三节 最大化

第四节 残余

一 画面复杂化

二 悲伤与后悔

第五节 两难困境的维度

第六节 香草的感情?

一 迈尔斯的挑战

二 宋明理学论愤怒

三 结论

第七章 圣人般的安详和道德知觉

第一节 王阳明论《论语·为政》第四节与“立志”的核心

一 经典文献中的志

二 王阳明的立志观

三 志的加深

第二节 把志与“知行合一”联系起来

第三节 柯雄文论实现和谐世界的志

一 积极的道德知觉

二 再论创造性

第四节 更充分的图画

一 梅铎论婆媳关系

二 自我的闯入

三 “真知引起善行”

第三部分 教育与政治

第八章 学会寻找和谐

第一节 道德教育的阶段

一 小学

二 立志

三 熟志

第二节 修身实践

一 精神修炼

二 礼仪

三 读书

四 关注——第一步

五 敬

六 隐含意义

七 敬与理

八 克己与静坐

九 结论

第九章 参与实践

第一节 志的本质

第二节 圣人理想的阶段性和可及性

第三节 关注再探索

第四节 想象力与幻想

第五节 对话

第六节 信仰与信念

第十章 政治问题

第一节 圣境的麻烦

第二节 理学的圣人与政治

一 圣王理想

二 限制和指南

三 礼仪

四 制度

五 过分的野心:自封的圣王

第三节 道德与政治的剥离?

一 余英时和徐复观

二 牟宗三

第十一章 圣人与政治:前进之路

第一节 完美性主义和差错主义

第二节 敬与礼

第三节 完美主义和制度

一 温和的完美主义

二 儒家的国家完美主义

三 具体性和特别主义

第四节 参与

一 三个论证

二 隐含意义和反对意见

第五节 作为第二位支持系统的法律和权利

一 法治

二 法律与道德

三 儒家途径

结论 当代儒家的未来

参考书目

索引

出处索引

专有名称汉英对照表

译后记

圣境: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 (美) 安靖如。

得书感谢您对《圣境: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戴维森意义理论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思想立足点、形式表征基础和经验解释基础简要分析了戴维森意义理论的思想来源,从形式表征、经验解释和前理论基础系统阐述了该理论的基本思想,从基本原则、理论特色、重要影响等视角对该理论做出了尝试性的整体评说。本书对戴维森大量论文中的相关哲学思想加以梳理和整合,以合理的结构展示其严谨的逻辑关系,对戴维森真理论、实在论等重大问题做出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对弗雷格、塔尔斯基、蒯因、达米特等人的相关思想进行
齐泽克对拉康欲望理论阐释的理论转向及其意义 电子书
本书采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方法,从意识形态和激进政治行动这两个紧密相关的维度勾勒出齐泽克对拉康欲望理论阐释的逻辑架构和转向历程。检视和剖析齐泽克阐释的理论转向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儒学近代之境.励耘史学文丛 电子书
本书以历史文献为据,从探讨章太炎儒学思想的学术渊源入手,分阶段考察其代表性著作和思想流变,重点论述章太炎儒学思想及其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系。第一,从学术史角度探讨章太炎的儒学学术成就、学术思想及其与现代学术转型的关系;第二,从思想史角度分析他对儒家思想的创造性阐释;第三,从政治史角度论证章太炎的儒学思想与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关系。
由人而圣而希天:清儒刘沅学术思想研究 电子书
刘沅(1767~1855),祖籍湖北麻城刘家沟,先祖于明末迁蜀。刘沅出生于双流云栖里,嘉庆十二年(1807)迁居成都淳化街。因刘沅在双流和成都的书塾中均有一株古槐,故世称刘沅为“槐轩先生”,其学为“槐轩之学”。刘沅是学问大家,现存著述逾200卷。本书作者2010年开始以槐轩学派的学术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以刘沅所关怀之社会历史问题为轴心展开探讨,阐明其逾出当时知识界义理与考据之争的真正深意,在于重建社
维特根斯坦与当代哲学的发展 电子书
国内维特根斯坦研究的又一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