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需求与愿景

6G需求与愿景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 全面解读6G的书籍

· 中国工程院张平院士全新力作

· 提出了以“人-机-物-灵”为特征的6G愿景,设计了6G演进的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双世界架构

·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所在研究团队于2018年提出了以“人—机—物—灵”融合为特征的6G愿景,并设计了6G演进的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双世界架构,引起了信息通信业界的关注。本书基于这个理念,提出了6G的需求及其愿景,首先给出了6G的总体设计思路,阐述了6G引入的“灵”的概念以及“灵”给信息通信带来的挑战,并通过对6G业务愿景、网络愿景、能力愿景以及演进特性的展望,希望为读者描绘一个全景式的6G愿景;然后阐述了能够满足此愿景的6G网络架构与网络需求;接着从传输技术和网络技术两方面介绍并分析了6G的潜在技术,并对6G的典型应用场景给出了展望;zui后对全球B5G/6G的研究与产业情况进行了综述。

本书适合希望了解6G需求及潜在技术的人士阅读,不仅可作为移动通信行业从业人员和垂直行业相关人员的技术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材或学习材料。同时,本书对于对未来移动通信感兴趣的人员也具有阅读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张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移动通信,先后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届国际合 作咨询委员会委员,信息学部第三、五、六届咨询委员会委员,科学技术部863计划网络与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总体组专家,IMT-2020(5G)专家组成员,国家第六代(6G)移动通信技术研发总体专家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版)和《通信学报》主编等。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带领的团队入选首 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8年当选IEEE Fellow。

李文璟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无线网络管理与优化、未来网络管理等。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担任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TC7无线通信管理工作组组长。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次、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次。2010年获得“新世纪优 秀人才”称号。

牛凯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极化码、5G/6G移动通信、智能信号处理。中国电子学会与中国通信学会高 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与主研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与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担任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与China Communications期刊编辑。所提极化码高性能编译码算法成为5G标准主流方案。撰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国 家级规划教材《移动通信原理》荣获全国电子信息类优 秀教材奖一等奖。

乔秀全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5G和未来网络应用创新、Web VR/AR、移动边缘计算、物联网服务提供等。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等10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2008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担任SCI检索期刊《中国通信》和Computing编委。研究成果获得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类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喻鹏

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5G/6G无线网络自主管理、智能电网通信网的运维管理。主持与主研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国 家ji项目1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项、国际学术会议论文奖1次。

丰雷

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无线网络智能管理与优化、蜂窝物联网资源分配、5G垂直行业应用等,承担并参与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业和信息化部互联网创新工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国家863项目等多项国 家ji与省部级科研项目。

章节目录

第 1章 信息技术及移动通信发展历史 001

1.1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历史 002

1.1.1 原始信息通信技术 002

1.1.2 古代信息通信技术 003

1.1.3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 003

1.1.4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004

1.2 移动通信发展历史 005

1.2.1 第 一代移动通信 005

1.2.2 第二代移动通信 006

1.2.3 第三代移动通信 008

1.2.4 第四代移动通信 009

1.2.5 第五代移动通信 010

1.2.6 移动通信发展趋势 013

参考文献 014

第 2章 现有5G网络的分析与挑战 015

2.1 5G网络的三大场景 016

2.2 5G网络的关键技术 017

2.2.1 无线接入网侧关键技术 017

2.2.2 前传链路和回传链路关键技术 020

2.2.3 核心网侧关键技术 021

2.3 5G网络存在的不足与挑战 022

参考文献 023

第3章 6G设计思路与愿景 025

3.1 6G总体设计思路 026

3.1.1 概述 026

3.1.2 人、人工智能与6G 029

3.1.3 6G的第四维元素——“灵” 031

3.1.4 “灵”带来的挑战 032

3.2 6G业务愿景 036

3.2.1 全息类业务 036

3.2.2 全感知类业务 039

3.2.3 虚实结合类业务 041

3.2.4 极高可靠性与极低时延类业务 043

3.2.5 大连接类业务 046

3.3 6G网络愿景 047

3.3.1 网络2030的驱动力 048

3.3.2 网络2030愿景 049

3.3.3 网络2030服务 050

3.3.4 网络2030新兴特征 051

3.4 6G能力愿景 052

3.4.1 覆盖 053

3.4.2 速率 053

3.4.3 时延 054

3.4.4 连接 055

3.4.5 效率 055

3.4.6 吞吐量 056

3.4.7 移动性 056

3.4.8 计算能力 057

3.5 6G网络的演进展望 058

3.5.1 接入有序融合 059

3.5.2 资源有序编排 061

3.5.3 架构有序演进 064

参考文献 066

第4章 6G网络架构及需求 067

4.1 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 068

4.1.1 概述 068

4.1.2 卫星通信 068

4.1.3 UAV通信 075

4.1.4 海洋通信 077

4.1.5 一体化通信 093

4.2 全频谱通信系统 096

4.2.1 概述 096

4.2.2 毫米波通信 098

4.2.3 太赫兹通信 100

4.2.4 可见光通信 102

4.3 通信计算融合网络 103

4.3.1 概述 103

4.3.2 体系架构 104

4.3.3 关键技术 105

4.4 新型网络体系架构 110

4.4.1 信息中心网络架构 111

4.4.2 面向移动计算的网络架构 116

4.4.3 面向服务的网络架构 120

4.4.4 NewIP网络架构 124

4.5 智能内生网络 128

4.5.1 定义和基本框架 128

4.5.2 主要原理和技术 130

4.6 内生安全网络 131

4.6.1 概念与特性 131

4.6.2 内生安全网络架构 132

4.6.3 6G网络内生安全 135

4.7 按需服务网络 137

参考文献 141

第5章 6G潜在传输技术 143

5.1 广义信息论 144

5.1.1 广义通信系统模型 145

5.1.2 广义信源和广义熵 145

5.1.3 Renyi熵 150

5.2 新型信道编码技术 153

5.2.1 LDPC码 153

5.2.2 极化码 164

5.3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 179

5.3.1 概念与分类 180

5.3.2 协作型NOMA方案 182

5.3.3 非协作型NOMA方案 189

5.4 新型Massive MIMO 193

5.4.1 Massive MIMO概念与特征 193

5.4.2 Massive MIMO系统模型 195

5.4.3 Massive MIMO关键技术 199

5.5 毫米波与太赫兹通信 205

5.5.1 毫米波通信系统 206

5.5.2 太赫兹通信系统 211

5.6 同频同时全双工 211

5.6.1 系统结构 212

5.6.2 单节点同频同时全双工通信 213

5.6.3 多节点间同频同时全双工通信 214

5.6.4 双工模式性能比较 215

5.7 可见光通信 216

5.7.1 概念与特点 217

5.7.2 系统组成 217

5.7.3 关键技术 220

参考文献 223

第6章 6G潜在网络技术 231

6.1 软件定义网络 232

6.2 网络功能虚拟化 233

6.3 网络切片 235

6.3.1 端到端网络切片架构 235

6.3.2 端到端网络切片关键技术 237

6.4 确定性网络 242

6.4.1 概念与特征 242

6.4.2 确定性网络架构 244

6.4.3 确定性QoS 的实现机制 246

6.4.4 确定性网络用例 247

6.5 意图驱动网络 248

6.5.1 概念与特征 248

6.5.2 意图驱动网络架构 250

6.5.3 意图驱动网络关键技术 252

6.5.4 意图驱动网络应用 255

6.6 触觉互联网 256

6.6.1 概念与特征 257

6.6.2 触觉互联网网络架构 260

6.6.3 触觉互联网性能指标 261

6.6.4 触觉互联网关键技术 263

6.6.5 触觉互联网应用 266

6.6.6 触觉互联网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67

6.7 区块链技术 273

6.7.1 概念和特征 273

6.7.2 区块链关键技术架构 275

6.7.3 区块链技术发展趋势 278

6.7.4 区块链在6G中的应用 279

6.8 6G检测与测量 280

6.9 潜在网络技术对6G需求的支持 283

6.9.1 支持至简柔性的6G网络 283

6.9.2 支持跨域融合的6G网络 284

6.9.3 支持内生智能的6G网络 284

参考文献 285

第7章 6G典型应用展望 289

7.1 精准工业控制 290

7.1.1 业务需求 290

7.1.2 场景展望 290

7.2 智能电网 292

7.2.1 业务需求 292

7.2.2 场景展望 292

7.3 汽车自动驾驶 293

7.3.1 业务需求 293

7.3.2 场景展望 295

7.4 全息视频会议 296

7.4.1 业务需求 296

7.4.2 场景展望 296

7.5 远程全息手术 298

7.5.1 业务需求 298

7.5.2 场景展望 298

7.6 远程智能养老 299

7.6.1 业务需求 299

7.6.2 场景展望 300

7.7 沉浸式购物 301

7.7.1 业务需求 301

7.7.2 场景展望 302

7.8 身临其境游戏 304

7.8.1 业务需求 304

7.8.2 场景展望 304

参考文献 306

第8章 全球B5G/6G产业洞察 307

8.1 全球6G研究进展 308

8.1.1 芬兰 308

8.1.2 英国 309

8.1.3 美国 309

8.1.4 日本 310

8.1.5 韩国 310

8.1.6 中国 311

8.2 标准化准备 312

8.2.1 ITU-T 312

8.2.2 3GPP 313

8.2.3 IEEE 314

8.2.4 CCSA 314

8.3 产业准备 316

8.3.1 华为 316

8.3.2 中兴通讯 316

8.3.3 三星电子&LG电子 317

8.3.4 诺基亚 317

8.3.5 NTT DoCoMo 317

参考文献 318

6G需求与愿景是2021年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平。

得书感谢您对《6G需求与愿景》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5G网络优化与实践进阶 电子书
5G网络优化与实践进阶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领域的专家邬贺铨院士作序并推荐。 5G网络优化与实践进阶书中有三大篇内容: 原理与技术篇、规划与部署篇、优化与应用篇。内容丰富,架构清晰,读者可以深入浅出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真正掌握5G网络的全面应用,对全书内容更有把握。 5G网络优化与实践进阶是一本以5G原理与关键技术为基础,从5G规划与部署到5G商用网络优化案例分析的工具书,详细地论述了5G无线传播理论、天线、组网规划、规划流程、测试数据和相关经验。 5G网络优化与实践进阶 一书的作者均在项目一线从事5G网络规划、咨询、设计多年,有非常丰富的工程项目经验,本书与市场中的同类书相比,更侧重于理论结合工程实践,从事5G网络优化的人员都可受益,都可以强化自己的通信系统知识,掌握5G网络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尤其是现场安装、调试、分析数据等均会收获颇丰。
5G核心网规划与应用 电子书
探讨5G全球商用、核心技术及应用场景
5G应用技术与行业实践 电子书
5G技术及应用:通用基础技术与垂直行业解析
5G NR物理层规划与设计 电子书
权 威推荐: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领域专家 邬贺铨院士倾情作序。 特色亮点:本书特点是7个章节都有一张彩色的内容概览图,读者可以对5G NR物理层的规划和设计一目了然,对深入了解全书的内容更有把握。 方法:本书提供了一种对3GPP协议的学习方法,读者可以利用本书的方法,不断更新知识。 工具:本书以5G技术和通信协议为基础,是一本从理论分析到规划设计建设实践的工具书。 本书知识点全面 系统:读者可以全面掌握5G NR的物理层信道、物理层过程、物理层参数等。 专业:与5G部署相结合,对5G NR的峰值速率、控制信道容量、频率配置方法、适用场景等分析到位,实操性强。 作者实力:本书作者均在项目一线从事无线网规划、咨询、设计多年,有非常丰富的工程项目经验。 实践指导:本书侧重于理论结合工程实践,从系统参数到原理实现,从通信设备到工程建造都有详细介绍。 知识强化:无论读者是否参与过5G试验网,从事5G技术工作或者学习人员都可强化自己的通信系统知识,掌握基本的5G技术,会使你收获颇丰。
无线通信仪表与测试应用(第3版) 电子书
1.实用性。本书以作者在测试工作中的实际经验为依托,配合图形和操作实例介绍仪表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先进性。作者多年来参与我国无线通信测试标准的研究、制定和执行,深刻把握技术前沿,为本书精选典型的测试实例。 3.普遍适用性。本书所介绍的仪表新旧结合,以国内普遍使用的产品为主、兼顾国际知名厂商和国产仪表,具有普适性、代表性。 4.易学易用性。本书的指标介绍删繁就简、操作介绍简明清晰、测试实例典型翔实。知识结构体系化,便于读者学习、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