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

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为唐君毅先生继《原道篇》后,论中国哲学史之作。

内容简介

本书在内容上,是从北宋儒学写起,由宋初三先生(胡安定、孙明复、石介)之讲《春秋》与《易》,目的在建立一理想政治与民族文化,以对抗佛老;然后有邵康节之象数与周濂溪之太极,立人道以通天道,下开张横渠、二程、朱子、象山、阳明……直至清儒。

其中有关气、理、性、情、心、良知等问题,唐先生均有论述,阐释透彻,特别对学术史上之大事——朱陆异同问题,作了细致分疏,指出朱陆各有知行两面,而王阳明之知行合一,虽不同于二者,但思路其实是从朱子之工夫论转出。见解深刻,不同前人。读者官细着。

盖明道之后,必然成教;用哲学话语来说,也就是本体论之后,须用工夫论,唐先生即依此意,定本书为《原教篇》。

作者简介

作者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宾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唐君毅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曾就读于中俄大学、北京大学,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青年时代颇受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学术的影响。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并曾任江南大学教务长。1949年与钱穆、张丕介等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并兼任教务长、哲学系主任等职。1958年与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联名发表现代新儒家的纲领性文章《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受聘为该校首任文学院院长和哲学讲座教授,1967年任新亚研究所所长。唐君毅一生著书立说以中华文化及中国哲学为主题,其主要著作有《人文精神之重建》《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中国哲学原论》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前言

《唐君毅著作选》编序

附《唐君毅著作选》第一批书目

《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1975)导读

自序

第一章 北宋之儒学发展之方向

一 宋儒之经学与义理之学

二 欧阳修之本论,王安石、苏东坡之性论

三 司马光著潜虚之旨趣

第二章 邵康节之易学与心学

一 邵康节皇极经世书之历史地位

二 邵康节之象数之学

三 邵康节之论人在天地间之地位及观物之道

四 道、神、太极、阴阳、与诚及康节之心学

第三章 周濂溪之立人极以言太极之道

一 契入濂溪横渠之学之道路

二 濂溪之言天道与其纯粹至善

三 希贤希圣之工夫及圣德

四 天道人道中之诚与神

第四章 张横渠之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上)

一 正蒙一书各篇之大旨

二 如何契入横渠之学之道

三 大心篇贯义

四 动物篇、参两篇之宇宙论:物、事、形、象、秩、序、时、鬼神、化、虚、气、阴、阳与心知性命之关系

第五章 张横渠之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下)

五 太和篇、天道篇对天道之总述

六 神化篇之言神化与仁义

七 诚明与尽性至命

第六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彻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上)

一 二程之学与横渠之学之异同问题

二 横渠之言知心之所从来与二程之学之言心具天德

三 横渠学中之定性问题与明道定性书之核心义

四 明道之识仁与定性书中之心与情

第七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彻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下)

五 仁者之乐与诚及天地之用皆我之用

六 明道言下学之敬义忠恕之德以上达天道之论

七 明道之言天理义

第八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理应外之道(上)

一 明道与伊川之同异

二 伊川言仁与心之性情寂感、及理气之文句与其性情之辨

三 伊川言性与情之分,及其同于横渠言心统性情之义

四 伊川之性即理,性情、寂感、理气之具于一心之义

第九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理应外之道(下)

五 理气为二之义之体证

六 道德生活中之可能的根据及伊川之主敬工夫

七 伊川言格物穷理以致知之工夫

八 伊川之工夫论及其学所引起之问题

第十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上)

一 导言

二 陆王言心即理之切实义

三 圣贤、学者与愚夫愚妇之心同理同

四 圣贤之知能与学者学圣人之道及至治之世

五 象山阳明之言读书之道

六 象山之发明本心之工夫

七 象山之学之若干误解之疏释

第十一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中)

一 朱子所言之学圣工夫

二 朱子言圣人之知能与学者之道

三 朱子之言读书格物之目标

四 朱子言当格之物之限度,与格物穷理为在外或在内之问题

五 实然之理与当然之理及德性工夫之关系

六 朱子之即物穷理以致知之义,非陆王所能废,与陆王之“四民异业同道”及朱子之“学者异学同道”之现代意义与超现代意义

七 朱子与象山之工夫论之异与同

第十二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及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下)

一 总述阳明与朱陆之异,与其同于朱而异于陆,及兼尊朱陆之诸端

二 阳明之摄格物诚意等工夫所成之致良知义,与知行合一义

三 良知天理之即体即用义

四 朱子与阳明言戒惧义

五 良知即心体、即天理之昭明灵觉义

六 良知与儒之通二氏义

七 良知之应物现形,与生生不已义

八 致良知之疑义,并总结阳明朱子之工夫论之关系,并附及朱王之工夫之论有待于象山之教以开其先

余论 总述朱陆之学圣之道及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

第十三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上)

一 导言

二 吕泾野、罗整庵对阳明学之评论

三 湛甘泉与阳明学之异同

四 阳明诸子对良知之所见之异同问题

第十四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下)

五 由工夫以悟本体之良知学——钱德洪言致良知之四变、季彭山之警惕义及邹东廓之戒惧义

六 聂双江、罗念庵之归寂主静知止之学

七 悟本体即工夫之良知学及王龙溪之先天正心之学

八 王心斋之格物安身即以安家安国安天下之学及其言学乐相生之旨

九 罗近溪之性地为先及大人之身之学

第十五章 罗念庵之主静知止以通感之道

一 良知发见之搀和问题

二 主静之功与心之虚而通之仁

三 未发与发、寂与感之辨

四 念庵之学之三转

五 附论李见罗之止修之学

第十六章 罗近溪之即生即身言仁、成大人之身之道第十六章 罗近溪之即生即身言仁、成大人之身之道

一 导言

二 心知与天道

三 光景之破除

四 仁德

五 工夫之指点

六 学者之志

七 结论

第十七章 王学之弊及东林学之止至善之道与其节义之教

一 王学之弊与李卓吾之学

二 顾宪成之辨性无善无恶之论

三 高攀龙自述其悟境并泛论悟境

四 高攀龙对格物与敬之义之重申,朱子阳明学之会通及其以佛为阴教、儒为阳教义

五 节义之义与气质之性之善,及东林节义在中国历史上之地位

第十八章 刘蕺山之诚意、静存以立人极之道

一 蕺山之为己之学中之“己”之“意”及蕺山学之方向

二 王一庵、王塘南之言意与蕺山之言意

三 心之情性与理气

四 以静存摄动察而立人极之工夫节次

第十九章 综述宋明理学中心性之论之发展

一 朱子以前之心性论至朱子心性论之发展

二 朱陆王以后之心性之学之发展

三 评蕺山之心性论,总论宋明儒之心性论在儒学史中之地位

第二十章 王船山之天道论

一 前言

二 道即器之道义

三 道即器之道,器即气自用其体之所成义

四 道之调剂乎阴阳义

五 太极

六 乾坤并建

七 现实宇宙之动而无息、真实不虚与变不失常义

八 乾坤之易简义

第二十一章 王船山之性命天道关系论

一 性命之意义

二 天道与善与性之关系

第二十二章 王船山之人性论

一 性善气善义、性日降命日生义、性相近义

二 受命在人

三 心与性与理

四 情、才、欲

五 才情欲本身之非不善

六 人有不善之原

第二十三章 王船山之人道论

一 人道之尊

二 思诚

三 四德与三德

四 持志与正心诚意

五 养气

六 忠恕

七 论无欲、主静、身物、功利、富贵

八 至善

九 贤圣之不朽义

第二十四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上)

一 船山学之重气、朱子学之重理及阳明学之重心

二 历史文化意识

三 宗教意识

四 礼诗乐

第二十五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下)

五 政治

六 历史之评论

七 保民族以保文化之义

八 后论

第二十六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之中国哲学中“道”之流行(上)

一 天理、性理、义理与事功事势之理及物理

二 中国学术中重事势之思想之传与北宋学者之言事势之理

三 永嘉永康之学与事势事功之理

四 阳明之学与东林及刘蕺山之学之限制

第二十七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之中国哲学中“道”之流行(下)

五 明末之经史经济等实学中之哲学含义

六 清初程朱陆王之学

七 清学与宋明之学

八 清学之方向及其七形

原道篇及原教篇后序

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是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唐君毅。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江苏基督教史 电子书
本书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展开,考察不同时期江苏基督教新教(Protestantism)的时代背景、教派分布、神学思想和社会服务的状况,同时,也论及对江苏基督教乃至全国基督教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对于江苏基督教历史的研究,一方面从纵向上把握江苏基督教的来龙去脉、盛衰得失,另一方面从横向上了解江苏基督教与本地社会、文化的复杂关系。
现代性的哲学反思与“中国现代性”建构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人类文明视野审视“中国现代性“建构问题。“中国现代性”建构源自对“西方现代性”的理论反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从哲学高度看,“中国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既有共同点,也有本质区别。比较而言,“西方现代性”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性”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性。正是基于此,“中国现代性”建构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内
严复的哲学思想:现代形态中国哲学的开端 电子书
本书站在中西古今文化交汇点上,对严复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严复对中西古今文化的理解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作了阐述,由此展开对严复哲学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本体论、政治哲学和历史观、文化观的论述。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作品系列 电子书
本书发凡起例,揭示了先秦时代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对此一时段的哲学思想进行解读。
哲学导论 电子书
本书是张世英先生所著的入门经典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