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继对中西文化问题深入反省之后,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心性理论研究的成果。

内容简介

全书以纵贯的方式,由性之原义和性论之起源一直叙述到清代儒学的心性论。在本书中唐先生以“性”之从心、从生,引出人性的自然生命以及虚明能动二重性。再引出中国人性的消长与互动,显现其非常机智与深刻的哲学眼光。

作者简介

作者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宾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唐君毅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曾就读于中俄大学、北京大学,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青年时代颇受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学术的影响。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并曾任江南大学教务长。1949年与钱穆、张丕介等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并兼任教务长、哲学系主任等职。1958年与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联名发表现代新儒家的纲领性文章《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受聘为该校首任文学院院长和哲学讲座教授,1967年任新亚研究所所长。唐君毅一生著书立说以中华文化及中国哲学为主题,其主要著作有《人文精神之重建》《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中国哲学原论》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前言

《唐君毅著作选》编序

附《唐君毅著作选》第一批书目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1966)导读

自序

第一章 中国人性观之方向与春秋时代之对德言性、孔子之对习言性、告子之即生言性与孟子之即心言性

一 人性观中西哲之胜义及中国人性观之方向

二 具体生命之性,非性相之性,及春秋时代之对道德理想而言性,与孔子言性相近、习相远之涵义

三 告子之言义外及生之谓性之诸涵义

四 孟子不自生言性之即心言性可统摄即生言性之说之四义

五 孟子之即“心之生”以言性之意义

第二章 庄子之复心言性、荀子之对心言性与中庸之即性言心

一 心知、机心、成心之祸患

二 复性命之情之生活意义

三 心之思虑所成之礼义文理与性之对较关系,及性恶之义

四 心欲善,心中理、合道,与中理合道之“心之理”或“心之性”

五 中庸之即诚言性,即明言心,与率性尽性

六 尽己性、与尽人性、尽物性之涵义

第三章 乾坤之道、礼乐之原、政教之本,与秦汉学者之言性

一 易传之即继言善、即成言性,与本德行以有神明之知

二 运神明以知乾坤之道,与即道言性

三 礼记之尚情,与其即礼乐之原之人情以言性之论

四 礼乐、人情、德行,与天地之道

五 秦汉学者言性之目标,与吕览、淮南之贵生全性、即寿言性、与摄德归性

六 率性循性,与人生行事及政教之本

七 综论道家型之生命状态之价值

第四章 汉魏学者对客观的人性之分解的说明

一 汉儒之谓人性为一客观之论题,董仲舒之为成王者之任,而随名入理以言性之说

二 随名入理之思路之局限,与成就政教之目的以外之言性观点之讨论

三 气分为阴阳二者之观念之形成与其涵义

四 人性与阴阳善恶及性三品之论

五 性之品级之观念之所以立,与王充之即命言性,及纯价值义之性

六 刘劭为任使众材,而即形征性,论才性之品,与逐步客观化之观人术

七 由阴阳至五行之观念之展成

八 五行与五常及刘劭之即形知性论试诠

第五章 客观的人性论之极限与魏晋人之重个性及个性之完成之道

一 个性与品类性,及“放达”、“超拔”之消极的意义

二 有个性之人其品格之高下之衡定标准

三 个性、我性、纯浪漫性,以无内容为其内容,而必归于体无致虚,所遇而皆见其独

四 当前实境之消极的运用,为所遇而皆见其独所以可能之根据

五 道家之圣人之向往与其非历史人物性

六 老子不言性,而王弼言万物以自然为性,及郭象注庄之重独性

第六章 佛家言性之六义及其与中国传统言性之异同

一 法与性

二 妄执之自性诠义

三 种姓之性,同异性

四 体性、当体,与所依体

五 价值性与三性

六 佛家言性之方式与中国先哲言性之方式之比较

第七章 般若宗即空言性,与唯识宗即识言性及即种姓言性

一 般若宗之精神与法性即空性义

二 道安言性空,罗什、慧远言法性义

三 僧肇之物性义,及般若体性义,与老庄之致虚

四 唯识宗之三性论与其系统

五 唯识宗之五种姓之性及其问题

六 种姓论之应用之限度,及依佛心说一乘之义

第八章 佛心与众生之佛性

一 南北朝之佛性论与涅槃、法华、华严对佛性佛心之开示

二 无漏种之现行问题与大乘起信论之心真如之所以立,及始觉不异于本觉义

三 释起信论之疑难:自性清净心之依何而立

四 自性清净心与生灭无明之关系及心生万法之“生”义诠释

五 一心之舍染取净义,及天台之性具染净与佛性有恶义

六 大乘止观法门论与法藏融通三性论

七 华严之真如随缘不变义

第九章 华严之性起与天台之性具及其相关联之问题

一 综述中国佛学中言“性”之问题之发展与天台华严间之诸问题

二 华严宗之性起义之所以立

三 天台宗之性具义之所以立

四 妄心观与真心观,与性起及性具中二性之义之不同

五 缘理断九、非情成佛及别理随缘诸问题

第十章 禅宗与佛学他宗及惠能坛经之自性义与工夫

一 禅宗之向上一着义

二 禅宗之施教方式进于般若经论之处

三 坛经之摄归自性之言说

四 内外二边不住义

五 惠能之施教方式与相对语言之相销

第十一章 由佛再入儒之性论

一 佛家言性思想之限度之讨论

二 佛家心性论之原始动机,与中国传统思想论人性之态度

三 李习之复性书之言复性义及其言与老释同异

四 佛家不立诚为教之理由之讨论与儒者何以必立诚为教之故

五 儒者对天地万物之敬诚与对一切存在之价值之正面的肯定

六 周濂溪之立诚之教与李习之复性论之异同

七 张横渠之即虚以体万物谓之性及气质之性之名之所以立

八 略释邵康节以物观物为性之义

第十二章 二程之即生道言性与即理言性

一 性与生命之道路

二 明道之通生之道与神气言性义

三 善恶皆天理义释滞

四 伊川“性即理”涵义申释,及气质之性与义理之性之分别

第十三章 朱子之理气心性论

一 生之理贯众理义与朱子之太极之理之全之超越义

二 万物所具之理气之定限,与人之气质之性之差别

三 人与万物之性之差别

四 朱子之人物之差别观与东西哲学中其他之说之比较

五 朱子之以心为统摄之概念及心之涵义

六 心之诸功能

七 仁之界说,其前后、内外、上下、与本末

八 人心道心之开合

第十四章 象山、慈湖至阳明之即心性工夫,以言心性本体义

一 象山以朱子之学之所归趣,为学者之立志之始向,与其对心性论之态度

二 象山对一心分天理人欲之反对,及其言一心之升降

三 由杨慈湖之心之精神义、陈白沙之觉义,至王阳明之良知义之心学之发展

四 阳明四句教与其心性工夫论之关系

五 良知之无善无恶与至善

六 阳明学之三变与四句教

第十五章 阳明学派及东林学派对“至善”及“无善无恶”之重辨与刘蕺山之言心性之本体工夫义

一 王学精神与双江、念庵之由归寂以通感之教

二 王龙溪之先天心体上立根之学,与见本体即工夫之教

三 泰州学派安身之教之即生言心

四 东林学派之性善义

五 蕺山之即心与情言性,与即意之定向乎善,以通心之已发未发之工夫

第十六章 王船山以降之即“气质”、“才”、“习”、“情”、“欲”以言性义

一 王船山之道、善、性三者之大小义

二 船山之尊生尊气与尊情才义

三 船山之易教与大往大来义

四 颜习斋之即气质与习言性及戴东原以血气心知言性与焦循之以旁通情言性

五 总述宋明清之心性论之发展

第十七章 总论性之诸义及言性之诸观点,与中国言性思想之发展

一 性之诸义与言性之诸观点

二 告孟庄荀之四基型

三 四基型之言性之综贯形态

四 秦汉以降至魏晋之种类性、关系性、与个性

五 佛家之向内思省追溯所见得之性:所执之自性、空性或“无自性”性、体性与佛性,及佛家言性之善恶之四型

六 宋儒言性之观点态度与佛家之不同,及周程之观点

七 朱子之观点,与陆王之承孟学传统及清儒之观点

附编:原德性工夫 朱陆异同探源(上)

原德性工夫 朱陆异同探源(中)

原德性工夫 朱陆异同探源(下)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是201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唐君毅。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现代性的哲学反思与“中国现代性”建构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人类文明视野审视“中国现代性“建构问题。“中国现代性”建构源自对“西方现代性”的理论反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从哲学高度看,“中国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既有共同点,也有本质区别。比较而言,“西方现代性”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性”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性。正是基于此,“中国现代性”建构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内
严复的哲学思想:现代形态中国哲学的开端 电子书
本书站在中西古今文化交汇点上,对严复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严复对中西古今文化的理解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作了阐述,由此展开对严复哲学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本体论、政治哲学和历史观、文化观的论述。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作品系列 电子书
本书发凡起例,揭示了先秦时代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对此一时段的哲学思想进行解读。
哲学导论 电子书
本书是张世英先生所著的入门经典读物。
哲学入门 电子书
本教材不囿于某一国别、派别、部门的哲学,以尽量公正的态度面对和探究人类的哲学智慧,由浅入深地导引学生从“宫墙外望”到“初识门庭”,生成关于哲学世界的基本图景,使学生在进入哲学之门之时形成对哲学的高层次理解;提高学生的哲学、人文素养,促进理论思维训练;初步领略哲学风采和精华,逐渐感悟智慧的人生境界。教材在探讨哲学的诞生、哲学与智慧、哲学与时代,哲学与思维、哲学与文明、哲学与民族、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