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秦汉史学大家王子今作品,史料解读与考古发现相得益彰。
内容简介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的秦汉时期,中国文明的构成形式和创造内容都有重要的变化。秦汉时期的总体生态环境状况与现今不同,各个地域间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差异,前后400余年间的生态环境状况也有所变化。研究秦汉史、总结秦汉历史进步的条件,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作用。
本书从气候、野生动物、植被、人为因素等几个方面讨论了秦汉时期生态环境条件的基本形势,也从思想史和观念史的角度阐述了秦汉人的生态环境观以及生态环境与秦汉社会历史的关系。对这一时期生态环境的若干个案,作者也进行了分析,如秦汉宫苑“林麓之饶”,太史公笔下“鼠”的故事,秦汉陵墓“列树成林”的礼俗等。既有史料解读,又有相关考古方面的最新发现,是一部以生态环境史角度切入的别具一格的历史读物。
作者简介
作者王子今,1950年12月生于哈尔滨。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古代史专业。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上林浓绿:秦汉宫苑“林麓之饶”
《西京赋》的“椶柟”
四皓“紫芝”故事
汉代关中竹林
关于“伐驰道树殖兰池”
上林“植物斯生”
放马滩秦墓木板地图记录的公元前3世纪秦岭西段生态环境
放马滩秦地图所见植被分布
“大楠材”与“大梓”
林区虎豹
放马滩秦地图林木资源利用信息
放马滩秦地图水资源利用信息
里耶秦简“捕鸟及羽”文书的生态史料意义
“捕羽”和“输羽”
“鹤氅之服”与“翡翠之饰”
“以时征羽翮之政”
“捕鸟”与“输鸟”
汉代的斗兽和驯兽
“虎牢”和“虎圈”
西汉宫廷“刺彘”“刺虎”
民间“戏弄”:“百兽马戏斗虎”
“东海黄公”的表演
秦史蝗灾记录
《秦始皇本纪》:“蝗虫从东方来,蔽天”
《六国年表》“蝗蔽天下”记载
《史记》蝗灾记录与《春秋》及三传相关灾情的对照
《史记》蝗灾史料与秦史传统和秦文化传统
《吕氏春秋》:“虫蝗为败”
“蝗”作为灾异的发生:生态史的重要一页
“泽”与汉王朝的建国史
从陈胜的“大泽乡”到刘邦的“丰西泽”
“芒砀山泽”潜伏
秦汉之际黄淮地区自然历史地图
汉初执政集团中的芒砀功臣与刘邦军主力“砀兵”“砀郡兵”
项羽“陷大泽中”悲剧
梁苑的“雁池”“凫渚”
汉代“天马”追求与草原战争的交通动力
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经万里
“天马”由来的三个空间等级
“天马”“龙为友”神话
“天马”引入与骑兵军团建设
“天马”的军事史地位与文化史地位
武威雷台铜马“紫燕骝”说商榷
秦汉北边“水草”生态与民族文化史进程
中原人的“弱水”“流沙”视角
“北边”草原地方的民族交往与文明冲突
秦汉人抗击匈奴的世界史意义
赵充国“河湟之间”交通经营的生态史背景
“河湟之间”:赵充国军与羌人共同的活动空间
“河湟之间”生态形势:生产条件与生存环境
石棺葬:羌人机动性与草原生态交通条件考论之一
“鲜水”:羌人机动性与草原生态交通条件考论之二
赵充国屯田与交通建设的生态环境背景
“河湟漕谷”的水文史料和交通史料意义
生态史视野中的米仓道交通
“米贼”“米巫”与“米仓道”名号
“大竹”和“大竹路”
“树有荔支”
“巴南”“闻猿”
虎逐行旅
秦汉时期的“虎患”“虎灾”
太史公笔下“鼠”的故事
地名记忆:“鸟鼠”“鸟鼠山”“区鼠”
“鱼鳖鸟鼠,观其所处”
赵奢的比喻:“两鼠斗于穴中”
李斯的人生启示:“厕中鼠”与“仓中鼠”
丝路“火山国”知识:“白鼠皮”“火浣布”
张汤“劾鼠”
《史记》说“蜂”与秦汉社会的 甜蜜追求
秦始皇“蜂准”
“商臣蠭目”
“蠭起”“蠭午”“蠭出”:“蜂”的习性观察
“蜂虿”比喻和“蜂与锋同”说
《司马相如列传》间接说“蜜”
甜蜜:秦汉人的味觉幸福
《史记》“芬芳”笔墨:秦汉人的嗅觉幸福
山野自然“芬香之盛”
“众芳芬苾”瓦当
“天子行”“以香草自随”
“椒兰芬茝,所以养鼻也”
礼的品位,神的品味
西域“香”的引入
上古社会生活中的鹤
君子为鹤
“好鹤”与“友鹤”
鹤洲·鹤观·鸣鹤园
鹤羹·鹤血·鹤髓
汉武帝“见群鹤”“不罔罗”故事
泰畤“光景”的意义
秦汉陵墓“列树成林”礼俗
秦始皇陵“树草木以象山”
“天子树松”与茂陵“溉树”
汉代冢墓“列树成林”
陵墓“林木”的象征意义
秦汉陵墓植树礼俗的历史影响
“禁樵采”:冢墓“林木”保护
关于曹操高陵出土刻铭石牌所见“挌虎”
曹操高陵石牌文字“黄豆二斗”辨疑
上林繁叶:秦汉生态史丛说(论衡)是202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子今。
得书感谢您对《上林繁叶:秦汉生态史丛说(论衡)》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