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国学的国民修养书。
内容简介
《中国国学传统》是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杰出国学大师张岱年的一部国学普及代表作。它以向历史借鉴智慧为出发点,以人为本,从探寻人类生活基本问题出发,解读中国国学的优良传统及核心价值。它在中国人五千年的历程中爬梳剔抉,把国学的精华复活在当代人的面前,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浸透着一代国学大师的睿智灼见,是中国经典国学智慧与当今精神生活所需的融会贯通。中国文化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的中心地位,它以人开篇,进而讲解了文、智、儒、道等内容。让现代人既能找到作为中国人的根脉,又能看到中国文化及个人的出路;既理清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也架起了国学传统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使国学传统焕发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作者张岱年,曾用名宇同,别名季同,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国学的现代意义
第一章 人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人学思想
一 人的本质
二 人的价值
三 人与自然
四 人与社会
五 人格与精神境界
第二节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人格观念
一 独立意志与独立人格
二 “人之所以为人”
三 关于人格类型的思想
四 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
五 理想人格的设计
六 传统人格观念的得失
第三节 中国哲学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
第四节 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 “天人合一”成语的来历
二 “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与演变
三 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评价
第五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倾向
一 天人关系问题
二 人己关系问题
三 德智关系问题
四 生死问题
第六节 中国知识分子与人文精神
一 以人为本位的哲学
二 坚持人格尊严
三 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
四 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第七节 中国传统中的人伦与独立人格
第八节 中国古代的精神生活与精神境界
第九节 中国传统中的生命与道德
一 生命与生命力
二 生命力的充实与调节
三 道德与群体生命
四 生与义、富与仁的统一
第二章 文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发展规律
一 中国文化的形成
二 中国文化的发展
三 中国文化的演变
四 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与基本精神
一 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 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
三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偏向
四 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第三节 中国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一 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变革
二 民族习性与民族精神
三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四 “中庸”辨析
第四节 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生命力
第五节 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及更新
一 文化的层次
二 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 国民性和民族精神
四 当代中国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趋势
第六节 中国文化的改造与复兴
一 文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二 文化体系的分析与综合
三 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精粹思想
四 文化创新之路
第七节 中国文化的回顾与前瞻
一 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三 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第三章 智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源流
一 先秦哲学
二 秦汉哲学
三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哲学
四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中国古典哲学的价值观
一 春秋时代的三不朽说
二 孔子“义以为上”、“仁者安仁”的道德至上论
三 墨子崇尚公利的功用价值论
四 孟子宣扬“天爵”、“良贵”的人生价值论
五 道家“物无贵贱”的相对价值论
六 《易传》与荀子关于价值标准的学说
七 法家的道德无用论
八 董仲舒“莫重于义”的价值观
九 王充提倡“德力具足”的价值观
十 宋明理学的价值观
十一 王夫之“珍生务义”的价值论
十二 对于中国古代价值观的评价
第四节 中国哲学关于理性的学说
一 孟子“心所同然”的理性学说
二 《墨经》中关于心的观点
三 道家对于理性认识的批评
四 荀子“以心知道”的理性学说
五 《易传》《大学》《中庸》的“明德”与“德性”观念
六 汉唐时代的“性有善有不善”的观点
七 张载、程颐关于“德性”的观点
八 朱熹及其弟子关于“本然之性”与“义理之性”的学说
九 陆九渊、王守仁的“善性”、“良知”观念
十 王廷相、王夫之关于“德性”的论断
十一 戴震“心能辨理义”的学说
十二 中国古代哲学的理性学说的评价
第五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
一 学派盛衰的历史总结
二 传统价值观的分析
三 传统思维方式的分析
四 批判继承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儒
第一节 孔子与中国文化
第二节 《周易》经传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易大传》的哲学智慧
一 《易大传》著作年代新考
二 《易大传》的本体论学说
三 《易大传》中的辩证法思想
四 《易大传》的人生理想与政治观点
第四节 张载思想的核心价值
一 张载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政治观点
二 张载在北宋思想斗争中的地位
三 张载的著作
第五节 宋明理学的得失
一 宋明理学的基本派别
二 理学的基本性质及其历史作用
三 理学的理论贡献
四 理学的偏失
第六节 王船山哲学的基本精神
一 体用胥有
二 即事穷理
三 “珍生”、“务义”
四 “相天”、“造命”
第七节 儒家学说与中国的现代化
第五章 道
第一节 老子的道
一 老子年代新考
二 老子思想的阶级性
三 老子哲学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
四 老子辩证法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 庄子的心灵境界
一 一个愤世疾俗的隐士
二 相对与绝对——“物”与“道”
三 怀疑与直觉——“知有所待”与“体道”
四 辩证法与诡辩论——“以明”与“两忘”
五 必然与自由——“安命”与“自适”
六 无君论与返于自然
第三节 道家生存观
一 道先天地
二 逍遥悬解
三 玄同齐物
四 全生贵己
第四节 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一 道家的起源与演变
二 道家与哲学本体论
三 道家的批判精神
四 儒道两家的对峙与交融
后记 说国学
中国国学传统是201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岱年。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国学传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