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学常识

中国国学常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国学大师曹伯韩的国学知识大全,系统性强、影响力大的国学启蒙读物。

内容简介

曹伯韩先生以浅显通畅的文字,对中国的语言文字、金石考证、四书五经、史学地理、先秦诸子、佛学思想、理学流派、诗词文章、自然科学及艺术门类,作了全面的介绍。

此书搭建了一个国学知识体系的框架,是国学爱好者的必备读物。对年纪尚轻的大学生或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此书也可以作为探索国学入门的捷径。

作者简介

作者曹伯韩,湖南长沙人,当代著名国学大师、语言学家,博古通今。曾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汉字整理部副主任、汉字简化研究室主任、《中国语文》编委等职。著有6部语言学专著以及20余部历史著作,影响深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凡例

第一章 概说

所谓国学

国学在清代

国学的分科

国学的派别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欧美学术的影响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

国学与世界学术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

第二章 语文

研读古籍的阶梯

所谓小学

六书

字形的演变

字义的演变

训诂学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

方言学

字音的变迁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

双声叠韵

反切

四声

音韵学

字母

韵部

古音之推定

第三章 古物

金石之学

殷墟发掘

甲骨之学

古物与社会学

无文字的古物

古物与考证学

古物与古书

第四章 书籍

传写本与刻本

版本之学

校雠之学

章句之学

目录之学

图书分类法

辑佚及辨伪

类书及丛书

考证学与读书法

第五章 经学

五经、十三经、四书

《易经》

《书经》

《诗经》

三礼

《春秋》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经之传授

今文经学与谶纬

古今文学派的斗争

汉以后的经学

清代的经学

经学的扬弃

第六章 史地

所谓正史

正史的内容

编年史

纪事本末

别史

政书

杂史传记及其他

学术史

史评

地理

历史哲学

新史学的产生

新史学的业绩

第七章 诸子

诸子的学术派别

儒家

道家

墨家

别墨及名家

法家

兵家及其他

王充之学

魏晋时代的玄学

子学之兴起与消沉

第八章 佛学

初期的佛教

佛教的中国化

流传中国诸宗派

小乘诸宗

传自印度的大乘诸宗

中国独创的大乘诸宗

佛学与儒学

因明学

唯识论中的心理学

现时佛学的趋势

第九章 理学

宋明理学的产生

周敦颐与邵雍

张载及二程

集宋学大成的朱熹

陆象山与杨慈湖

浙东学派

宋末至明初之理学

王阳明之学

清初各大师对于理学的批判

理学批判的最高发展

宋明理学的没落与新理学的产生

第十章 诗赋词曲

文学的范围与类别

最早的诗总集

楚辞

乐府

五言诗

陶渊明与南北朝诗

唐诗

李白、杜甫

唐以后的重要诗人

重要词人

散曲

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

散文和骈文的分别

散文与骈文的分合

周秦汉的散文

六朝文

唐宋八大古文家

明清两代的古文家

所谓古文义法

骈文的标准化及其支流

八股文及对联

文艺论评

文体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变动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戏曲的摇篮期

戏曲的成长期

唐以前的小说

宋元明的小说

清代的小说

宝卷、弹词、鼓词

中国文学与东方诸民族的相互影响

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的关系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

天文学和历法

数学

物理学及化学

医学

应用技术

科学与迷信

艺术

绘画及书法篆刻

音乐

中国国学常识是2019年由紫云千阅出版,作者曹伯韩。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国学常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比较神话学在中国 电子书
本书深入探究了“比较神话学”的发展和中国比较神话学如何开拓创新。
中国圣贤启示录 电子书
著名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作品,阅读中国儒家道家经典之后的思考。
华尔街的中国人 电子书
本书主要背景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分三卷按时间顺序描述了从2001年至2009年近十年间华尔街的重大事件,包括911恐怖袭击,互联网泡沫破裂后造成的经济萧条,随后形成的房市新泡沫,老牌投资银行为挽救自己公司各自进行的后搏斗,接下来的股市恐慌,美国政府的救市,房价崩溃前后对冲基金的冷血投机等。主人公是一群生于不同年代,拥有不同背景的在美华人知识分子,在金融危机酝酿、形成、爆发、延宕这一特殊历史时
漫画趣解中国纹样 电子书
中国经典纹样图鉴漫画版,中国传统文化漫画科普。
中国古代文论 电子书
本书呈现了从先秦到近代中国各体文学理论及批评的发生发展历史,既注意揭示孳乳传统文学观念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多重影响,准确阐释历代文论的大本大宗,又兼顾其逻辑发展链条中常被人忽视的变化细节,从而较完整地勾勒出古代文论发展的整体样貌。本着总体史的理念,注意长时段中古人所体现的致思习惯和言说方式之于文论发展特殊性的关系,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本书可用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教学研究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