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齐美尔的社会理论与方法论,对当今的社会研究有很强的启发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从异常杂乱的后现代主义社会研究的主张及实践中,归纳出它们在研究旨趣、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表述方式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其次,着重从另类独特的研究旨趣、建构主义的本体论、怀疑主义的认识论、多元主义的方法论、自由随意的表述风格五个方面阐述齐美尔带有浓厚后现代主义色彩的社会理论及研究的特征。
最后,通过比较齐美尔与后现代主义几个代表人物的相似性,进一步论证齐美尔思想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并总结齐美尔在社会理论及方法论上的贡献。
作者简介
作者张小山,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学博士。长期从事社会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曾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华中科大学出版社2005年)。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社会主义研究》、《理论探索》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文库总序
序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 研究的主要思路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小结
第三节 相关概念辨析
一 社会理论及方法的概念家族
二 “后现代”的概念家族
第二章 齐美尔的复兴与后现代主义范式
第一节 坎坷的学术道路
一 生平简介及著作
二 主要思想渊源
第二节 社会学奠基者身份的确立
一 三大家的确立
二 齐美尔的复兴
第三节 社会研究的四大范式
一 实证主义
二 解释主义
三 批判主义
四 后现代主义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
一 认识旨趣上的另类性
二 本体论上的建构主义
三 认识论上的怀疑主义
四 方法论上的多元主义
五 表述方式上的随意性
第三章 另类独特的研究旨趣
第一节 探索现代人的内心体验
一 作为现代性重要维度的内心体验
二 现代大都市人的心态特征
三 现代社会的文化危机
第二节 研究日常生活的琐碎现象
一 五花八门的另类选题
二 偶然性碎片的社会学基础
三 两个边缘性选题的实例
第三节 分析复杂的微观互动
一 微观互动与社会交往
二 不同群体规模中的互动
三 作为互动的社会冲突
四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换
第四节 考察消费文化的诸多面向
一 与消费有关的研究旨趣
二 对闲暇、饮食、时尚等的考察
第四章 建构主义的本体论
第一节 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
一 社会唯实论的主要观点
二 社会唯名论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超越唯实论与唯名论
一 社会的二重性
二 社会的过程性
第三节 社会事实的建构
一 事实的建构特征
二 客观观察的神话
第五章 怀疑主义的认识论
第一节 挑战传统真理观
一 真理的相对性
二 拒斥传统真理观
第二节 质疑科学知识的性质
一 科学的发展性
二 科学的新观点
第三节 批判历史实在论
一 历史的建构性特征
二 对决定论解释模式的驳斥
第六章 多元主义的方法论
第一节 主张跨学科的视角
一 主要依据
二 研究实践
第二节 反对唯我独尊的方法
一 基本主张
二 警惕手段对目的的殖民
三 提倡多元方法
第三节 重视关系主义的取向
一 将关系作为主要的分析单位
二 避免分析单位的可能误用
第四节 提倡审美观察与解释
一 社会研究的审美方法
二 社会生活的审美意蕴
第七章 自由随意的表述风格
第一节 不拘一格的学术散文
一 学术散文的开拓者
二 个性化的表述风格
第二节 景观角度与碎片化风格
一 去总体化与反中心性
二 《社会学》的非系统性
第三节 解构主义的文本策略
一 解构主义的特征
二 未完成状态与模糊性
第八章 思想传承与后现代重现
第一节 欧洲学术界的曲折接纳
一 饱含争议的早期概况
二 充满分歧的当代简况
第二节 美国社会学界的片面继承
一 微观社会学的视角
二 更趋多样化的解释
第三节 在后现代主义中的体现
一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二 福柯的权力谱系学
三 利奥塔的反元叙事
四 布希亚的模拟社会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齐美尔社会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
第三节 齐美尔社会理论及方法论的贡献与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齐美尔与后现代社会理论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小山。
得书感谢您对《齐美尔与后现代社会理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