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生业研究

中国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生业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于推动中国考古学在21世纪全面、深入的发展,助力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书中通过对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黄河上游及新疆地区,黄河中游及华北地区,黄淮下游地区,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和岭南及周边地区等地的400余处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进行分析,概括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生业内涵及特征,在结合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状况及各个地区考古学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生业状况及生业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编者袁靖,博士。生于195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科技考古导论》《中国动物考古学》《科技考古文集》,主编《中国科技考古纵论》《科技考古的方法与应用》《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农作物与家养动物

一、 农作物

(一)粟和黍

(二)水稻

(三)大豆

(四)小麦

(五)小结

二、 家养动物

(一)狗

(二)猪

(三)绵羊和山羊

(四)黄牛和水牛

(五)马

(六)鸡

(七)鸭和鹅

(八)驴和骡

(九)骆驼

(十)小结

第二章 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生业

一、 不同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

二、 动植物考古研究

(一)嫩江流域

(二)三江平原及兴凯湖地区

(三)松花江流域

(四)辽河下游地区

(五)鸭绿江口及千山东麓地区

(六)辽东半岛南端地区

(七)燕山南北地区

三、 讨论

(一)生业特征

(二)自然环境对生业特征的影响

(三)文化状况对生业特征的影响

四、结论

第三章 黄河上游及新疆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生业

一、 时空框架

(一)新石器时代中期

(二)新石器时代晚期

(三)新石器时代末期

(四)青铜时代

二、 动植物考古资料

(一)新石器时代中期

(二)新石器时代晚期

(三)新石器时代末期

(四)青铜时代

三、 讨论

(一)生业特征

(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生业特征

四、 结论

第四章 黄河中游及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生业

一、 时空框架

二、 动植物考古研究成果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

(四)新石器时代末期

(五)青铜时代(公元前 2000~前 221 年)

三、 讨论

(一)生业特征

(二)自然环境的作用

(三)地区生业差异与文明形成

四、 结论

第五章 黄淮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生业

一、 黄淮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

二、 黄淮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动植物考古研究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

(四)新石器时代末期

(五)青铜时代

三、 讨论

(一)生业特征

(二)自然环境对生业特征的影响

(三)生业经济对考古学文化发展的作用

四、 结论

第六章 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生业

一、 区域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

二、 动植物考古研究成果

(一)西藏高原

(二)云贵高原

(三)川西北高原及川西南山地

(四)成都平原

(五)川东岭谷

三、 讨论

(一)生业特征

(二)自然环境对生业的制约

(三)生业特征与文化的关系

四、 结论

第七章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生业

一、 区域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

二、 动植物考古研究成果

(一)两湖平原

(二)汉水中游地区

(三)鄂西峡江地区

(四)赣鄱地区

三、 讨论

(一)生业特征

(二)自然环境对生业特征的影响

(三)文化因素对生业特征的影响

四、 结论

第八章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生业

一、 时空范围

二、 动植物考古研究结果

(一)浙闽丘陵区

(二)宁绍平原

(三)太湖平原

(四)江淮东部地区

三、 讨论

(一)生业特征

(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以湿地为中心的生业经济

四、 结论

第九章 岭南及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生业

一、 不同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

二、 动植物考古研究

(一)广西地区

(二)广东(包括临近广东的湖南南部)及香港地区

(三)福建地区

(四)中国台湾地区

三、 讨论

(一)生业特征

(二)自然环境特征

(三)家畜饲养业和种植业的传入与适应性

四、 结语

第十章 结语

一、 农业起源的特征和意义

(一)农业起源的特征

(二)农业起源的意义

二、各个地区的生业特征及发展阶段 (一)各个地区的生业特征

(二)发展阶段

三、 自然环境对生业特征的影响

(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二)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 生业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一)新的生产力要素的传入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中原地区的生业状况与上层建筑存在互动关系

(三)良渚文化兴衰的生业特征

(四)北方地区家养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与当地的文化特征

五、 小结

后记

中国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生业研究是2020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袁靖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生业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社会研究(第2辑) 电子书
技术应用是技术进入大众应用时代才出现的社会现象,已然成为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
中国少数民族孝文化研究 电子书
挖掘孝文化中蕴含的合理因素,使其在慰籍心灵、整饬社风等方面扬己之长,对于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建设和谐人际关系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中国近代慈善义演文献及其研究 电子书
一部研究中国近代慈善义演活动的文献类专著。
中国非洲史研究会文集(2015)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非洲史研究会2015年年会暨“中国与非洲:发展战略的对接与交融”大型学术会议的论文集。除直接涉及主题亦即中非发展战略与产能对接方面的论文外,还收录了非洲外交、经济、政治、历史与考古、非洲文化艺术以及古代中非关系方面的论文,视野宏大、题材多样。本书不仅收录了著名专家学者的论文,也收录了若干篇青年学者的论文,反映了中国非洲史及非洲问题研究领域老、中、青学者的学术风貌和风采。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电子书
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