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80余年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体,以年代先后为经,以不同地区文化遗存为纬,纵横结合,构建了全国各地不同时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间、空间和内涵框架体系。

时间方面,把大约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按年代早晚和发展演变脉络,大致分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四个时期。

空间方面,以黄河流域、北方地区、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四大区域为第一层次,再在四大区域内划分不同地区为第二层次,然后以不同文化遗存为第三层次。

内涵方面,在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尽可能提供该文化全部的信息,同时注意勾画若干重点文化区的文化谱系与文化关系及其重要发展成就;又在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的北南大区所分六章之末,都各列一节,来总结该时间段该大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总的发展水平和面貌。

本书首尾还有四篇专论,分别是综述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历程,以了解其学术史的一个侧面;从地貌和气候两方面阐述新石器时代自然环境状况,以了解当时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地理背景;对新石器时代居民的种系研究,重点了解先民的体质形态类型和种族演变;最后总体考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探讨了社会发展诸阶段的概况和文明起源问题,证实连续、多元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孕育了日后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中国考古学》总序

绪论

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诞生和初步发展(1921~1949年)

二 1949~1971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三 1972~1990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四 1991年以来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章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的地貌演变

一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二 新石器时代的地貌演变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气候变化

一 区域气候变化

二 新石器时代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

一 中石器时代的概念及特征

二 中国有关中石器时代的研究及争论

三 中国可能属于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第二节 华北地区

一 东胡林遗存

二 转年遗存

三 于家沟遗存

四 南庄头遗存

第三节 长江以南及华南地区

一 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存

二 玉蟾岩遗存

三 顶蛳山一期遗存

四 甑皮岩一期至四期遗存

五 庙岩遗存

六 大岩三期遗存

第四节 小结

一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两种模式

二 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显著标志及经济形态

第三章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第一节 黄河流域

一 大地湾文化

二 裴李岗文化

三 磁山文化

四 后李文化

第二节 北方地区兴隆洼文化

第三节 长江流域

一 彭头山文化

二 皂市下层文化

三 城背溪文化

四 跨湖桥文化

第四节 华南地区

一 顶蛳山文化

二 其他诸遗存

第五节 小结

一 农业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历史地位

二 社会生活和发展状况

第四章 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第一节 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群

第二节 黄河下游

一 北辛文化

二 大汶口文化

第三节 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早期、中期遗存

第四节 燕山南北和东北地区

一 赵宝沟文化

二 红山文化

三 富河文化

四 小河沿文化

五 上宅文化

六 新乐文化

七 辽东半岛地区

八 吉黑地区

第五节 内蒙古中南部和冀晋陕北部地区

一 海生不浪文化

二 阿善文化

三 义井类文化遗存

四 雪山一期文化

第六节 小结

一 经济技术和精神生活的新进展

二 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第五章 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第一节 长江中游地区

一 大溪文化

二 屈家岭文化

三 雕龙碑三期类文化遗存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一 河姆渡文化

二 马家浜文化

三 崧泽文化

第三节 长江下游西部地区

一 北阴阳营文化

二 薛家岗文化

三 凌家滩类文化遗存

第四节 华南地区

一 咸头岭文化

二 顶蛳山四期类文化遗存

三 壳坵头文化

四 大坌坑文化

第五节 小结

一 经济技术和精神生活的重大发展

二 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第六章 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

第一节 黄河中游庙底沟二期文化及有关遗存

第二节 中原龙山时期诸文化

一 王湾三期文化及有关遗存

二 后冈二期文化

三 王油坊类文化遗存

四 陶寺文化

五 客省庄文化

第三节 黄河下游龙山文化

第四节 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晚期遗存

第五节 蒙新地区和辽东半岛

一 老虎山文化

二 大口一期类文化遗存

三 新疆地区的新石器遗存线索

四 小珠山上层文化

第六节 小结

一 经济技术和精神生活的主要成就

二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第七章 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

第一节 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良渚文化

第三节 赣鄱流域樊城堆文化

第四节 四川和三峡地区

一 宝墩文化

二 峡江西区新石器遗存

三 礼州文化

第五节 华南地区

一 石峡文化

二 涌浪类文化遗存

三 昙石山文化

四 牛鼻山文化

五 圆山文化

六 芝山岩文化

第六节 云贵地区

一 贵州新石器遗存

二 云南新石器遗存

第七节 西藏地区

一 卡若文化

二 曲贡文化

第八节 小结

一 经济技术和精神生活的主要成就

二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第八章 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种系研究

第一节 中国境内发现的与蒙古人种起源有关的早晚期智人化石的研究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人骨的发现和研究

一 黄河上游地区

二 黄河中游地区

三 黄河下游地区

四长江中下游地区

五 华南地区

第三节 对居民体质形态类型和种族演变的讨论

一 旧石器时代人类遗骸形态特点与蒙古人种起源问题

二 新石器时代人骨的形态变异与种族特点的讨论

三 新石器时代人骨形态的变异方向

四 新石器时代人骨的形态学研究与中国人起源问题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人骨上发现的几种特异习俗

一 缺齿与拔牙

二 头骨枕部畸形

三 口颊含球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人口中的性别结构和死亡年龄分布

第九章 中国新石器文化总考察和文明起源探讨

第一节 食物生产的开始与农业起源

一 南方地区初始期栽培稻遗存的发现

二 中国稻作农业起源问题

三 从华北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探寻初始期栽培粟

第二节 史前农业文化的发展和氏族社会的繁盛

一 新石器时代中期聚落的增多和扩大

二 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的高涨

三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社会

四 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农业文化全面大发展

五 母系氏族社会的繁盛

第三节 文明起源的开始和演进

一 聚落和建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二 经济技术领域的新进展

三 父权制的确立和加强

四 私有制导致社会分化

第四节 初级文明社会的建立

一 聚落分化与城址的涌现

二 经济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三 从符号记事到原始文字

四 社会分层和阶级分化

五 具有阶级压迫性质的人殉人祭现象

六 初级文明社会与邦国型国家

附录1 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考古文化年代简表

附录2 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考古文化年代测定数据

后记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是201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编著。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南阳地区汉墓的考古学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对南阳地区汉墓的系统、综合性研究。书中首先对南阳地区的汉代各类墓葬及其遗物进行考古类型学的分析,利用年代学的方法对该区汉代墓葬进行统一分期、断代,明晰该区墓葬的年代序列和发展脉络;接着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该区汉代墓葬的文化结构,同时采取动态考察方式分析该区汉代墓葬文化演进的过程,总结该区墓葬制度及其区域文化特征;最后对以上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背景略作探索,同时对该区汉墓结构、墓主身份等相
新石器时代的生计方式:基于岭南地区的分析 电子书
本书对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进行分区、分期和年代研究,据此建立起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空框架。整合动植物和工具遗存等证据对框架内各个文化的生计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由广谱性采集渔猎经济到稻作栽培或专业渔猎经济的演变过程。最后与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生计方式的演变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新石器时代生计方式演变的共同规律和地区差异。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研究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长江中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地域系统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农业、手工业分布与地域系统,聚落形态的演进与分布规律。
海外汉学与中国文论·英美卷 电子书
全面深入地介绍了英语世界中的中国文论研究。
海外汉学与中国文论.东亚卷 电子书
本书主要梳理与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在日本与韩国的介绍、研究及其影响的状况。由于一千多年以来接受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影响,日本汉学不仅起源甚早,而且在世界汉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韩国的汉学也同样历史悠久、根深叶茂,尤其是自现当代以来学者辈出,成就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