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情

故园情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唐鲁孙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他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演绎了一段段“舌尖上的民国史”。

内容简介

《故园情》是著名散文家唐鲁孙写老北京掌故、美食、文化的文章结集,包括关于官场宫廷的民间传闻、各地的特色民艺和小吃以及一些传统行业的由来始末,作者唐鲁孙在北京长大,熟知老北京传统,因书中多忆及家乡的人情旧事,故名故园情。

作者简介

作者唐鲁孙,本名葆森,字鲁孙。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为满族镶红旗后裔,他的曾叔祖父长叙,官至刑部侍郎,其二女并选入宫侍奉光绪,为珍妃、瑾妃。唐鲁孙是珍、瑾二妃的侄孙,他七八岁的时候,进宫向瑾太妃叩拜春节,被封为一品官职。

唐鲁孙先后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后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大江南北,先后客居武汉、上海、泰州、扬州等地。1973年,唐鲁孙退休后专事写作,1985年病逝于台湾。唐鲁孙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有民俗学家之名。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被誉为“中华谈吃第一人”。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北洋时代的一页“官场现形记”

紫禁城的小掌故拾零

养心殿和三希堂

永和宫的更钟、广钟

造办处

古月轩洪宪瓷

如意馆

御药房

御膳房

奶子房

茶库和缎库

人力车与三轮车的沧桑

故都白塔寺杂摭

也谈护国寺

奇庙雍和宫

北平钟楼的故事

北平泼街的故事

财神爷琐谈

当铺票号始末根由

也谈文明戏

记名琴师徐兰沅

赛金花给戏院剪彩

谈裱褙艺术

午年话马,马到成功

从香港满汉全席谈到清宫膳食

华筵馂余

赵尔巽收服张作霖

多子王证婚忙

梁鼎芬终身不修脚趾甲

初试金龙牌香烟

一段观气见鬼的传奇

我看电视

北平的素菜馆

北平人三大主食:饺子、面条和烙饼

吃抻条面

烙合子

烙春饼、蒸锅铺、盒子菜

端午节,吃粽子

北平粽子

广东粽子

台湾粽子

湖州粽子

常州菜饼

扬州的富春花局、卖花木、卖面点

北平、上海、台湾的包子

宋子文在武鸣园大啖河豚

也谈猪油

做酪新法

红烧象鼻子的秘密

新剥“鸡头”糯又香

春江水涨刀鱼肥

纤纤春笋忆鮰鱼

对虾

白肉馆——砂锅居

看到鲜花椒蕊,想起来了烧羊肉

北平小吃羊双肠

北平的红柜子、熏鱼儿、炸面筋

吃枣子、做枣糕

围炉吃火锅

寒风冷雨开锅香

从喝矿泉水想起了“天下第一泉”

故都中山公园茶座小吃

老鼻烟壶其来有自——读了《师徒对唱》后

舞屑

东交民巷法国公使馆最早有舞池

一次空前盛大的舞会

几个例外的传奇人物

数当年人物谁最风流

附录 舞低杨柳楼头月:北平的交际舞兴衰

故园情是2013年由理想国出版,作者唐鲁孙。

得书感谢您对《故园情》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曹植诗赋缘情研究 电子书
本书通过对曹植的感情世界,以及情感在诗赋中的表达进行论述和总结,揭示曹植在诗赋缘情方面的贡献。
沂蒙风雨沂蒙情:电影文学剧本选集 电子书
本书共收入六个电影文学剧本。《一门忠烈》《烽火八岐山》《黄秋虎起兵》都是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沂蒙人民对日本侵略者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歌颂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樱花之落》讲述侵华日军强迫一名日本少女做慰安妇,将其摧残致疯,裸体流落街头,日军为掩其罪恶,又将其杀害灭口。鞭挞了日军法西斯兽性。《望断南飞雁》讲述一青年学生于1947年被国民党强征裹胁去了台湾,数十年来,家中老母和未婚
“疯情”生命:快乐教授“驴行”散记 电子书
本书系由作者个人“驴行”日记整理而成,主要记述了作者穿越西藏、攀登岷山主峰海拔5588米雪宝鼎、暴走漓江与攀登并穿越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太白山等四个经典户外运动事件,并配有与内容相关的多幅“驴途”照片。
断发皇后:最难如意为情多 电子书
本书讲述了乾隆皇帝的第二位皇后乌拉那拉氏的一生,她15岁入宫成为弘历的侧福晋,却一直未得到宠爱,后因殷勤侍奉皇太后而成为皇后。可惜的是,乌拉那拉氏终也未能善终,因惹怒乾隆皇帝而被打入冷宫,她的爱与恨,如同奔涌的江河,在人世间流转不息……
“尚情”思潮的生命审美研究:晚明人情小说的“理”与“欲” 电子书
本书以晚明时期的人情小说为研究对象,以个体生命存在为逻辑起点,通过“情”的演变,即从“情欲”的觉醒到“欲”的泛滥,再到“理”的回归,展现生命的内向探索过程。以生命存在为视角对晚明文化的考察,展现了儒家正统意识形态与世俗大众文化的对立与融合的过程。在理与欲、感性与理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一系列矛盾中,个体生命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即一种审美与伦理的统一,既是历史问题,也是建构当代社会的新的意识形态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