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国内首份以评论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集刊,由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本册是第4辑。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力图以评论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由高校众多知名学者,如丰子义、杨学功、汪信砚、吴晓鹏、孙伟平、鉴传今等,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每年度所发表成果(包括图书、期刊等)进行评论,并刊发相关书评等,引领论争的风向,提高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思想评论水平。本辑设置了“热点评论”“专题评论”“学术书评” “思想对谈”“博文锐评”“佳作短评”等栏目。
作者简介
编者陈新夏,男,1957年5月生,湖南桃源人。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月毕业于湘潭大学哲学系本科;1982年1月至1984年4月,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委党校任教师;1984年9月至1987年9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1987年至现在,在首都师范大学政法系任教师。先后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社会历史观、人的理论及人的发展现实问题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编者手记
评论就是好话要说透,批评要深刻
热点评论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及其所有制问题探析
一 从历史运动的角度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 正确理解市场化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
三 我国市场化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 正确理解市场化改革中的所有制问题
卢卡奇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新型对象化的“总体”
一 “总体”决定着不同层次的对象及其相互关系
二 物化逻辑在1920年代的呈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场
专题评论
“靶子”、“灵魂”和“血肉”
一 《哲学通论》的“靶子”
二 《哲学通论》的“灵魂”
三 《哲学通论》的“血肉”
《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的未来
一 哲学教育面临的困难
二 《哲学通论》的不懈追问
三 《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的未来
《哲学通论》与哲学创新的理论自觉
一 自觉追问哲学的思维方式
二 自觉阐释哲学的理论价值
三 自觉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论趣味
诠释深邃思想的大众化尝试
“可爱又可信”的马克思
学术书评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新探讨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
二
三
马克思哲学仍然是新的
一
二
三
经济学与哲学的对话
一 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重新关注历史唯物主义
二 “有机生产方式”与唯物主义历史观
三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造性转化”
四 作为哲学概念的剩余价值
如何走向“历史唯物主义”深处?
一
二
三
四
实践唯物主义之后的理论创新
一 作为认知型的双重逻辑
二 生产逻辑的限度与资本逻辑的出场
三 在资本逻辑的基础上重新讨论哲学
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
一 马克思的时代并未结束
二 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暴力和贫困
三 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宿命论
四 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乌托邦主义
五 马克思主义不等于经济决定论
六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并不排斥精神生活
七 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并未过时
八 马克思主义并不等同于暴力斗争
九 共产主义并不消除个人自由
十 马克思主义与政治激进主义的关联
余论
回归历史与实践的辩护
一 从宗教到历史:写作的语境、意图和结构
二 补充性辩护:马克思
三 实践性辩护与现实危机:恩格斯和列宁
思想对谈
马克思哲学与时代精神的批判反思
一 时代精神的表征: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
二 时代与哲学精神之间:断裂还是连续
三 哲学与时代关系的思想史考察:问题与视角
四 资本时代的哲学:反思与批判
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及当代价值研讨会对话录
第一场
讨论
评论
第二场
讨论
评论
第三场
讨论
评论
第四场
讨论
第五场
讨论
第六场
讨论
评论
博文锐评
新马克思阅读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范式
一 政治经济学批判:当前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中缺失的线索
二 新马克思阅读的兴起及其脉络
三 新马克思阅读所揭示的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传统
“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舞吧!”
一 国内研究《雾月十八日》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式
二 国外学界解读《雾月十八日》的多元视角
三 革命、政治与唯物史观:再次激活《雾月十八日》的理论遗产
结语
佳作短评
《大国话语》等书评5篇
短评一:《大国话语》
短评二:《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短评三:《改革的逻辑》
短评四:《农民的政治》
短评五:《不够专业》
征稿启事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4辑)是201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陈新夏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4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