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主办。本书是总第17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进行了细致解读,深刻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当代境遇与现实价值,对异化劳动理论、共产主义思想、政治经济学批判、宗教批判、创新思想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探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多重意蕴与现实维度进行了阐释,具体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道路、战略布局、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心态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本辑特稿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二 坚持实事求是哲学精髓,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
三 照辩证法办事,大力提倡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境遇下的几点思考
一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
二 历史唯物主义与其自然基础
三 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解放
浅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界定
二 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意义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当代价值的实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含义与意义
一
二
三
将颠倒了的世界意识颠倒过来
一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二 宗教对人的异化
三 宗教批判与人的解放
马克思的毕生使命与科学发现
一 引言: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
二 马克思毕生使命与科学发现的关系
三 马克思两个科学发现之间的关系
四 结语:马克思的使命、发现与哲学革命
国内近三十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反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研究
《巴黎手稿》中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关系辨识
一 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是对立统一关系而非前后起源关系
二 为什么不能把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看作前后起源关系
三 马克思强调异化劳动是强调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主体的作用
四 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都是关系范畴而非实体范畴
五 对马克思的指责不能成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克思思想的转向
一 《手稿》中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的概念厘定
二 《手稿》中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的论证
三 《手稿》中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中的理论困境及马克思思想的转向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价值问题研究
一 共产主义价值图景的展开
二 共产主义价值的双重向度
三 共产主义价值的现实性和实践性
在马克思的思想进程中把握《哲学的贫困》
一 在“总的结果”指导下“原本批判”的深入
二 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再次整合
三 批判与建构后所得出的结论的具体运用
四 “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的首次科学的论战性概述
五 “《资本论》中阐发的理论的萌芽”的“开花结果”
《资本论》中的创新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 《资本论》中的创新思想
二 《资本论》中的创新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在张力与平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一
二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与现实
一 历史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多重意蕴
一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基础
二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体现
三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归宿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意识形态意蕴
一
二
三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需要把握的三个基本向度
一 要有效解决中国问题
二 要及时回应时代需求
三 要进一步夯实群众基础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注重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多样化语境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
二 注重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性与大众化有机结合起来
三 注重在深刻的社会实践中增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力和信服力
四 注重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对象的层次性
五 注重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程度
青年毛泽东政治哲学思想探析
一 青年毛泽东政治观的选择
二 青年毛泽东政治哲学思想的三个维度
三 青年毛泽东政治哲学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研究
中国道路的文化定位
一 中国道路的内涵解读
二 中国道路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 中国道路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借鉴与创新
四 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典范
培育和塑造健康成熟的社会心态
一 社会心态及其作用
二 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心态表现
三 培育健康成熟的社会心态
论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友善”
一 孔子论友善
二 亚里士多德论友爱
三 友善的三种内涵
文化异化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探析
一 异化及文化异化之界定
二 文化异化的本质
三 文化异化的表现形式
信息社会视域中的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初探
一 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概念之辨
二 从“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整合去判断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
三 突出唯物史观中“交往关系”的视角,深化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
战略学视域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 “四个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态——战略形态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特色与“四个全面”的战略特征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内在逻辑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功能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自信和“四个全面”的思想方法论
消费社会的特征、逻辑与规则及其挑战
一 消费社会的特征、逻辑与规则
二 消费社会的多维挑战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
一 新媒体及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二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挑战
三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几个价值问题
一 谁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价值主体——市民
二 如何面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价值差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三 如何解决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价值冲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 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向所在——价值共识
五 生态城市建设价值共识的实现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稿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5年第4辑总第17辑)是2015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5年第4辑总第17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