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兹莱在中国

比亚兹莱在中国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编入一九二〇年至今将近一百年内在中国发表的与比亚兹莱有关的各种诗文,以发表时间先后编排,且悉依原貌。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郭沫若、郁达夫、鲁迅、周作人、邵洵美、滕固、梁实秋、叶灵凤、唐弢、姜德明、李欧梵、董桥等25位中国现当代作家、艺术家关于比亚兹莱及其艺术评述的35篇文章,如一位作者入选作品不止一篇,则合并排列,依先发表者为准。

英国19世纪的天才艺术家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 1872—1898)尽管寿命不长,作品不多,但其影响却非同小可,对中国现代作家也影响深远,特别是其颓废的人生情调和唯美的艺术风格,更是深受郁达夫、叶灵凤、邵洵美等一批作家、艺术家的耽恋膜拜,鲁迅、田汉、郭沫若也都对他推崇备至。这股比亚兹莱旋风确属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坛艺苑的独特现象,因此,比亚兹莱在中国的这段介绍、传播、理解、接受、影响的艺术交往史,也是文学史、艺术史上的有趣话题,值得观察研究。本书将这些文章收为一册,呈现了比亚兹莱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也给众多比亚兹莱迷们提供了一个较佳的读本。

此外,附录收有比亚兹莱诗二首、书信十通,可有助于了解比亚兹莱画作之外的才华和人生。全书还插入近百幅相关书影、旧期刊图像以及比亚兹莱插画、装饰画,给读者提供了感性的视觉补充,兼具欣赏和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编者陈子善,作家,文学理论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一直致力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料研究与教学。曾参加《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在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台静农、叶灵凤、张爱玲等现代重要作家作品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上有着重要贡献。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蜜桑索罗普”之夜歌——此诗呈Salome之作者与寿昌

集中于《黄面志》( The Yellow Book)的人物(节选)

《黄书》第二卷的封面

题璧尔德斯莱的图画

忆《新月》(节选)

似曾相识的《晨报副刊》篇首图案

就琵亚词侣的画致孙伏园

《伤逝》

“挥手郎图”

关于《黄皮书》( Yellow Book)的杂话

《比亚兹莱画选》小引

《琵亚词侣诗画集》序

王尔德与比亚词侣(节选)

琵亚词侣

皮亚士来及其艺术

献给鲁迅先生

比亚斯莱、王尔德与《黄面志》

郁达夫先生的《黄面志》和比亚斯莱

关于比亚斯莱

比亚斯莱的画

比亚斯莱的散文

比亚斯莱书信集

琵亚词侣诗画

鲁迅论比亚兹莱的装饰艺术

《比亚兹莱装饰画》小引

英国插图艺术家比亚兹莱

《比亚兹莱黑白装饰画选》题记

鲁迅、珂勒惠支和毕亚兹莱

比尔兹利漫忆

《琵亚词侣诗画集》

比亚兹莱与《莎乐美》

在花一样的年龄死去——比亚兹莱与王尔德

莎乐美、比亚兹莱与二三十年代作家

比亚兹莱的两副中国面孔

比亚兹莱的女人们

《黄面志》中国影印版序

附录

比亚兹莱诗二首

比亚兹莱书简十通

从“琵亚词侣”到“比亚兹莱”(代编后记)

比亚兹莱在中国是2019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陈子善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比亚兹莱在中国》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我们在大别山上 电子书
这是一部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红28军坚持游击战争并使自己发展壮大的经历。小说全景式地再现了在卢沟桥事变国共和谈后,红28军开赴抗日战场、成为皖中、皖东抗日中坚的悲壮而又英勇的征程。作品具有浓厚的大别山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展示了坚贞不屈、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
在我和我们之间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梨树下》《不朽的信物》《齿缺》《争斗游戏》《藏匿着的甜味》《微笑》《暗号》《等待》《婚礼》《奔跑》《印记》《风吹尘世》《售梦人》《在日暮》等散文作品。
在草木与兽之间 电子书
《在草木与兽之间(精)》是作家玄武以自然博物为主题的散文作品,通过对花草鸟兽的观察、对日常生活的随感,将自然之美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自然主义思想融为一体。行文淡然自如,满溢着诗意和哲思,透出作者独到的体悟思索,流露出深刻的悲悯与感动。
我在诗里读你 电子书
本书是一本散文诗集。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整理了近年来创作的散文诗100余篇,主要是作者从军队到地方几十年对生活的感悟和解读。有作者对火热军营的热爱,对千里南疆的素描和军人的赤诚奉献精神的高歌,表达了作者对军人的崇高敬意;有背井离乡的乡愁,游子对亲人的无尽相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思念之情;有情窦初开的真情流露,对儿女情感的深思和挥墨,表达了作者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珍重。全书用带有感情色彩的文
神猴:印度“哈奴曼”和中国“孙悟空”的故事在泰国的传播 电子书
两大东方文明古国印度和中国的古典文学中都有代表性的“神猴”,印度神猴是著名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中国神猴是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印、中神猴故事也流传到泰国,并深受泰国百姓的喜爱和推崇。本书从民间流传和文本流传两个方面入手,以两个神猴在泰国社会文化中的影响为线索,相互交流的现状为重点,对印度哈奴曼、泰国哈奴曼以及“中国哈奴曼”——孙悟空三者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找到他们形象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