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概论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概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九卷本的“序卷”,主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思想做出概述。

内容简介

本卷阐明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对恩格斯晚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上的开创性贡献做出探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学术依循和思想指导;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历史过程及主题做出概述,在20世纪的“历史范围”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过程特征及其理论视域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在20世纪的升华做出阐释。

同时,本卷对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和阐发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主要理论见解和学术观点做出评述,以提供有益的学术资源;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九卷本的结构与分卷内容做出概述,从整体上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二卷至第九卷的结构和各卷主题做出阐释。

作者简介

作者顾海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教育部社政司司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主要著述有《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百年论争——20世纪西方学者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述要》(三卷)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前言

第一章 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

1.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时代的变化

2.资本主义时代课题回答的理论困境

3.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

4.《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转变

5.《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转变

二、唯物史观的创立及阐释

1.异化劳动的现实世界批判

2.揭示异化劳动的基本规定

3.异化劳动复归意义上的共产主义道路

4.《神圣家族》:唯物史观形成的前夜

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新世界观萌芽

6.《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初步的系统阐述

三、《哲学的贫困》对马克思主义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的概述

1.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探索及有决定意义的论点

2.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说明”及有决定意义的论点

3.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的阐释

4.唯物史观在政治经济学上的最初运用

四、《共产党宣言》与科学世界观的问世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3.《共产党宣言》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与策略的理论

1.对革命形势和任务的正确判断

2.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途径和保证

3.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条件和策略原则

第二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历史趋势的探索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探索的历程

1.对政治经济学的重新研究

2.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革命

3.通向《资本论》的理论之路

4.《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问世

5.《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二、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

1.对劳动价值论的初步研究

2.唯物史观的创立对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意义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要义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

1.剩余价值一般的发现

2.剩余价值源泉的探索

3.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的探索

4.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及趋势研究

1.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必然性研究

2.资本流通问题研究

3.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理论探索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研究

五、未来社会经济特征的科学预测

1.未来社会所有制问题的探索

2.未来社会按劳分配问题的思考

3.未来社会经济运行形式问题的探讨

六、人的发展三大形式与人的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三大形式探讨

2.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命题

3.人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4.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视域

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1.第一国际的旗帜

2.同工人运动中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

3.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教训总结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拓新

1.《资本论》继续创作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阐释

2.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3.《反杜林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

三、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的意义及关系

1.两个伟大发现的内涵

2.两个伟大发现的理论意义

3.《资本论》中两个伟大发现的精粹

四、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态文明观

1.自然观中的生态文明观念

2.社会观中的生态文明观念

3.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前景

4.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五、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1.关于世界历史构想的变化

2.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

3.恩格斯晚年对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

第四章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一、《资本论》的编辑和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阐释

1.编辑《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贡献

2.《资本论》的“术语的革命”的意义和思想实质

3.“引证方法”与马克思经济思想的科学性

二、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继承、捍卫和阐发

1.对洛贝尔图斯的批判

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新现象研究

3.关注经济学理论发展新取向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多方面阐述

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古代社会的探讨

2.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新概括

3.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及其理论贡献

四、恩格斯晚年对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的思考

1.对第二国际的影响和指导

2.农民和土地问题的社会主义纲领和策略探索

3.对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的新的思考

第五章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开创性研究

一、“重读”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思想资源

1.“重读”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导言”或“引言”

2.“重读”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阐释

3.“重读”马克思与马克思思想形成历史探索

4.“重读”马克思与马克思思想新阐释

二、思想过程和革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内在逻辑

1.马克思的思想过程和革命实践关系的研究

2.马克思思想传记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3.马克思参与革命组织的“实际活动”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4.社会主义运动“派别”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三、理论批判和思想交锋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时代精神

1.对马克思思想的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2.对工人运动中错误思想的批判

3.对布伦坦诺的批判

4.坚守马克思思想历史研究的科学精神

四、恩格斯与“转形”问题的早期论争

1.恩格斯在编辑《资本论》第三卷前对“转形”问题的理解

2.莱克西斯和施米特的探索及恩格斯的评论

3.斯蒂贝林、沃尔弗和洛里亚的探索及恩格斯的评论

4.法尔曼和莱尔的探索及恩格斯的评论

5.恩格斯对“转形”问题早期论争的评价及其启示

第六章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历史过程及主题

一、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1.资本主义时代的变化与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2.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论争

3.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批判

4.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态势

1.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意义

2.十月革命后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发展

3.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思潮流派的兴起

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阐述

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2.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探索过程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活的灵魂

五、苏联和东欧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1.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2.苏联学者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3.苏联东欧国家学者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

六、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多样性发展

1.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复活”

2.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和流派的多样性

3.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4.当代垄断资本发展及其特征的研究

5.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的探索与发展

七、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实践的曲折

1.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历程和理论嬗变

2.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

3.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1.从“第二次结合”到“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的过程

2.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

3.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处理的实践逻辑

4.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结合的理论逻辑

九、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1.经济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时代课题

2.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领域的开拓

3.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的新发展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的升华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和过程特征

1.根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2.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

3.中华文化的形态特征

4.独特实践中的理论创新

5.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

二、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1.“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追求及意蕴

2.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思想伟力

3.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4.赋予马克思主义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

5.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新探索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的升华

1.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的形成及最初概括

2.“从后思索”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的新认识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的彰显

4.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拓新

5.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和时代精神的升华

第八章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过程和阶段研究述评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分期和阶段划分的探讨

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过程和阶段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阶段及其“学派”划分的学理依循

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中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

二、中国学者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分期和阶段研究述要

1.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两时期”观点

2.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发展的分期及其阶段细化

3.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与阶段探讨

4.20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阶段的探讨

5.20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阶段的探讨

三、国外学者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分期和阶段研究概述

1.弗兰尼茨基《马克思主义史》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分期”研究

2.科拉科夫斯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的“分卷”

3.格雷泽、沃克尔编的《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全球导论》的专题研究

4.麦克莱伦对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史的探讨

5.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

6.对20世纪社会主义史的研究

第九章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结构与分卷概述

一、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起始和开端

1.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2.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论争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化”或“分野”

二、19世纪末至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历史性贡献的思想主线

2.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的丰富性

3.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思想趋向和理论发展概要

三、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第三卷“十月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发展”的主题

2.第四卷“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的主线

3.第五卷“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的主题

四、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50年代中期为分界

1.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题

2.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题转换

3.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在与资本主义社会并存中发展自身的主题

4.科学社会主义主题转换的“时间—空间”观

五、20世纪下半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第六卷“20世纪下半期马克思主义在苏联东欧的发展”的主题

2.第七卷“20世纪下半期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的主题

3.第八卷“20世纪50至7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第九卷“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的主题

后记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概论是202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顾海良。

得书感谢您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概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汪清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电子书
本书是一部详尽叙述、系统介绍汪清人民革命斗争史的文献,充分反映了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汪清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过程,旨在全面反映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发生在汪清大地的生动史实。
图们市革命老区发展史 电子书
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图们概况、苦难屈辱中的斗争、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图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探索与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全面复兴的脚步、新时代新气象。
珲春市革命老区发展史 电子书
本书记录了珲春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历程、艰苦奋斗的创业建设历程、改革开放加速发展的历程。
翔安区革命老区发展史 电子书
翔安区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充满红色记忆的英雄热土,革命红旗始终不倒,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为福建省厦门市的革命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一曲“星火早燃,红旗不倒”的革命赞歌。
政和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电子书
本书以中共政和支部建立开篇,以推进”四个新政和“收笔,全景式再现了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的建设发展,一往无前的改革开放,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那种进取精神、奉献精神,深切感受到老区发展史中蕴含的强大正能量,打开了一扇贴近”初心“的窗口,提供了一个凝聚共识的平台,是一部难得的学史读本和励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