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故宫院长说故宫,从皇宫到博物院,我们今天如何看故宫?
内容简介
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李文儒带你先逛中轴线,再游东西两宫。
第一册《帝王之轴》:南起永定门、北达钟鼓楼,中轴线穿紫禁城而过,长约八千米,自古被称为“帝王之轴”。
六百年前,随着中轴线的确定,紫禁城横空出世。这座代表中国古代建筑最高艺术水平的宫城,在六百年后,依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皇宫建筑群。从前,只有皇帝等极少数人可以沿着中轴线进入太和殿;如今,游客们也能沿着中轴线走进紫禁城。
可是,并非所有人都知道紫禁城营建的轴线结构意义。紫禁城最重要的建筑都在中轴线上,没有中轴线,紫禁城就失去了灵魂,不管建筑铺排得多么有序,多么流畅,都不会出现震撼人心的高潮。
中轴线,既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时空定位,又是不断延伸的概念。贯通了广袤大地、江河山川,贯通时间空间。它的规划与布局,暗合 “天人感应”。它的伟大与力量,正体现在其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上。
第二册《东宫西宫》:故宫紫禁城构建之初,极其讲究对称,后廷的东西六宫最为严整——或许是出于规范皇帝与后妃关系的考虑。
但西太后慈禧打破了这种均衡:为了庆祝寿辰、听戏、“垂帘听政”,太极殿与长春宫、储秀宫与翊坤宫被两两打通,西六宫就这么变成了“西四宫”。
东六宫倒是不曾大动,直到末代皇太后隆裕在延禧宫中尝试建造西式水宫殿“水晶宫”,总算让东六宫不至于“落后”太多。
西六宫有一桩逸事属于一颗苹果。末代皇帝溥仪在储秀宫中吃餐后水果时,被匆忙前来的内务府大臣告知《清室优待条件》将被废除,这颗刚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就从惊慌的溥仪手中滚落在地,被半年后前来清点文物的俞平伯看到、记录下来——其时早已干枯。
紫禁城中的建筑或变或不变,历经六百年风霜刀兵的考验,它仍默然注视着世道的无常。
作者简介
作者李文儒,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历任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中国文物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章节目录
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轴
版权信息
失衡的内廷
失衡的内廷
偏安养心殿
养心殿里说“三希”
前殿后寝缩小版
东西六宫的生育任务
西六宫里西太后
传膳“仪式”
长春宫里红楼梦
景仁宫里景仁榜
延禧宫里“水晶宫”
西区故事
中路与东区、西区
东文华西武英
浴德堂:浴体?浴德?
咸安门内宝蕴楼
“内务”“造办”贪奢
太后们的休养之地
东区故事
文渊阁与《四库全书》
文华文渊之后
祭拜祖宗的奉先殿
太上皇的宁寿宫
皇帝的花园
看戏与拜佛
珍妃井与宫女井
寻找细节
“人”形大屋顶
脊兽大世界
宫门重重
庭院深深
窗里窗外
琉璃花开
彩绘皇宫
后记
作为图像的紫禁城
紫禁城六百年:东宫西宫
版权信息
前言 我看故宫
视觉转换
从皇宫到博物院
一眼看尽600年
像鸟儿那样看故宫
是谁设计了紫禁城
城中城的城中城
“边墙”与“家墙”
奢华之墙
宫墙如血
宫墙柳色年年新
四门巍峨
角楼玲珑
中轴引领
大明门的牌子不能再翻了
从八百米御道到百万人广场
“承天”与“天安”
端的是端门
雄关午门
“推出午门斩首”?
午门上的国立历史博物馆
午门城楼上的吴冠中
内外金水桥
流动的皇权
“御道”与中轴
中轴线上
“太和”在上
八门洞穿九门开
别有洞天
真假太和门
广场进行曲
寂寞栏杆
“座”拥天下
龙世界
跪拜之地
几度兴废太和殿
太和殿大修
皇帝屋脊上的中国民工
从“华盖”到“中和”
从“谨身”到“保和”
三台三殿之上
天地家国
前朝后宫之间
隆宗门内军机处
八字宫门朝南开
乾清宫
皇帝的睡觉问题
“正大光明”背后的秘密建储
南书房与上书房
交泰殿女主人
交泰殿里的时间与印记
坤宁宫:洞房花烛
坤宁宫:萨满祭祀
钦安殿里的玄天上帝
拥挤的御花园
被扭曲的生命
御花园里的英语老师
后宫里的末代顽主
最后的神武门
紫禁城六百年:东宫西宫是2020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者李文儒。
得书感谢您对《紫禁城六百年:东宫西宫》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