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收集了知名学者张世英的哲学随笔,主要特色在于内容短小,寓意深刻,雅俗共赏。
内容简介
本书为我社已出版“学术随笔”系列丛书新增的第10本。题目分为主标题和副标题,如“万有相通:哲学与人生的追寻”,活泼又不失文学性。丛书每篇章篇幅都不长,而每一篇又都是围绕着一个独立的议题单独展开,独立成篇,这样读者读来就不至于过于辛苦,可以是茶余饭后的“甜品”,也可以是工作空暇的“休闲”。但篇幅的短小并不代表作品不精干,相反,作者正是把自己几十年的哲学体会以短小的篇幅显现出来,相比之下更显功力。之所以采取这种体例,也是为了体现随笔的特点,以短小通俗吸引读者而不以宏大的框架吓倒甚至吓跑读者。本书作者张世英为哲学界领军人物,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再版3次以上,在这部作品中,他以通俗的笔调,寓哲学智慧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既讨论民众普遍关心的日常问题,又讨论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生活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一种大的类似于方法论上的指导。
作者简介
作者张世英,1921年生,武汉市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6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6—1952年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到北京大学任教至今。曾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西方哲学重点学科第一学术带头人。现任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2012年获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2015年所著《哲学导论》一书获第三届思勉原创奖。主要著作有《中西文化与自我》《哲学导论》《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论黑格尔的逻辑学》等20余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西哲学
漫谈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
简论中西哲学之会通
一
二
三
四
哲学的新方向
一
二
三
四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之回顾与展望
一
二
三
民主与科学和西方的人文主义
“本是同根生”——顺应与理解
一
二
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
一
二
三
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一
二
言与无言
一
二
三
四
审美意识
无限:有限者的追寻
一
二
三
四
五
审美意识:超越有限(上,理论)
一
二
三
四
审美意识:超越有限(下,历史)
一
二
三
四
美与真善
一
二
三
四
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有言与无言——试论美与诗意境界之区分
一
二
现实与创造
一
二
三
四
从朗吉弩斯的《论崇高》看屈原的《离骚》
一
二
三
四
超越自我
一
二
论境界
一
二
超越之路
一
二
三
四
再论境界
一
二
三
四
杂感琐谈
长相思与老处女
永不消逝的一件红毛衣
我的两只眼睛
《北窗呓语》序
“嗟来食”
知趣不知趣
“为己”与“为人”
寂寞与孤独
“不识危微”
无家可归与有家归未得
“这一个”和“都一样”
嗅觉灵敏的王国——读赫拉克利特残篇札记
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
时间与人生
揭开抽象的帷幕
灵与肉的较量
师心与师古
重游三峡随想
天上—人间——游天池与柏泉古井有感
放心、放手与放眼——《社会科学战线》20周年纪念笔谈
源头活水——《跨世纪学人文存》笔谈
顽石文化与钢筋文化
我看高考作文
白发归来思万千
世博与中西文化
张世英自述
耕耘在《光明日报》的园内与园外
我的哲学人生
诗二十首
五律
七律
七绝
七绝
七绝
七绝
七绝
七绝
七绝
七绝
五绝
七绝
七绝
五绝
七绝赞柏泉
七古示儿
七绝
七绝
跋
万有相通:哲学与人生的追寻是2013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世英。
得书感谢您对《万有相通:哲学与人生的追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