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随笔

尼采随笔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从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诸多重要著作中精选了36篇具有论战风格的随笔。

内容简介

本书开篇,收录了尼采讨论教育问题的三篇经典文章:《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人文教育始于严格的语言训练》和《衡量大学教育的三个尺度》。

在尼采生活的年代,德国的教育出现了两种相反的取向:一种是“扩大教育”,另一种是“缩小教育”。扩大教育,旨在通过教育的普及,培养尽可能多的“通用”人才,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缩小教育”则是重视教育的专业化,着力于培养少数专家学者,但学科划分过细,使得受教育的人如若不潜心于某个专业领域,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尼采认为,这两种教育取向,是把人当作工具来加以训练,是对天才和伟人的扭曲与摧残。尼采主张,把严格的语言训练放在首位,引导学生阅读德语经典作品,养成对母语的良好趣味。尼采希望真正的教育是高贵的,是为培养少数天才而服务的。

本书其余收录的是选自《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偶像的黄昏》以及《瞧,这个人》等重要著作的33篇精妙论述。在批判基督教的过程中,尼采重点对“怜悯”展开了批判。

尼采认为:伟大的善举不会使人感恩,反而会招来报复;如果这小小的恩惠尚未被忘记,它就会变成总在啃噬的蠕虫;爱邻人是病态的善,是弱者的道德;强者的善应当激发人自尊自强的独特个性,促使人产生“健康的自私”。而“健康的自私”,则是从强力灵魂中流溢出来的洁净的自私,它强纳万物于己,再使它们从个人的灵魂中退潮,以作为爱的赠礼。

所以,尼采主张人类应该爱远人,爱未来人,爱初始,爱幽灵。

作者简介

作者弗里德里希·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

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译者语

前言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

人文教育始于严格的语言训练

衡量大学教育的三个尺度

违反自然道德

人类的“改善者”

我要感谢古人什么

我为什么如此智慧

我为什么如此聪明

生命是值得持续下去的

自我舍弃

关于孤立的争辩

白日的梦游者

征服男人的女人

第三性

叔本华的信徒

道德讲座

肉体的轻蔑者

快乐与热情

阅读与写作

山上的树

论禁欲

朋友

睦邻

创造者的道路

自愿的死亡

赠予的美德

持镜的小孩

在幸福岛

怜悯者

有道德的人

夜之歌

舞之歌

墓之歌

自我超越

崇高的人们

醉歌

尼采年谱

尼采随笔是2022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作者[德] 弗里德里希·尼采。

得书感谢您对《尼采随笔》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升级版) 电子书
根据新经济时代的特殊背景,提出一整套创新思维训练的技巧和创新的方法。
深度玩转思维导图+:掌握思维导图的88次刻意练习与20个应用场景 电子书
生活、工作、学习中,20个场景的思维导图应用范例。
生命蓝图:透视过去、改变现在、预演未来 电子书
可操作性的方法和工具,帮你摆脱自身思维与认知上固有的局限。
断舍离攻略极简生活操作指南 电子书
你是否还在为家中堆积成山的杂物而烦恼?你是否被各种物品挤压了生活空间?你是否被一些乏味的信息夺去了时间?你有没有觉得,房间里的物品、手机里的信息,甚至头脑里的胡思乱想,时刻消耗着你的精力,让你每天都十分疲劳? 来看看这本书吧,它用简单的方法让你了解极简主义和极简生活,将极简分为物品、信息、精神、个人等几个方面,可以帮你步步为营地开展极简生活。用书中介绍的极简方法开展极简生活,更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并养成终身受益的习惯。书中最后的极简清单,直观地告诉你哪些旧物可以舍弃,你只需每天花5分钟看一眼它,按照列表清理多余的物品,每天和一个垃圾说再见,就可以过上极简舒适的生活!极简生活,就是这么简单!
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 电子书
1、 让整个日本折服的中国圣人!读日本人写的传记,重新认识王阳明! 2、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他们研究中国人、解读中国典籍,后世产生的成就甚至突破了中国文化本身的局限,日本研究阳明学代表人物高濑武次郎是王阳明的“超级粉丝”,一生致力于研究阳明心学,这部《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便是他的心血之作! 3、 贵为天皇老师,但高濑武次郎却只对王阳明一人顶礼膜拜,这部作品在日本一直是商业精英、军事奇才的必读书,此版王阳明详传与《传习录》并称为研究王阳明的重要资料,对日本、韩国,乃至中国的阳明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4、 此版《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译本极为难得,译者历经三年,便跑日本、韩国、美国及中国各地图书馆和私人藏家之所,偶然机遇高价获得此1915年广文堂孤版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