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车上的我

大车上的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著名画家铁扬先生以童年视角,勾勒自己记忆中的故乡风土人情,细致描摹出一幅1940年代故土风情画。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画家铁扬先生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以主人公向三羊的视角,深情回望了自己在十四岁离乡前,在故乡的生活成长经历,并引出了父亲、哥哥、姐姐各自在党领导下的革命工作中找到信仰的故事。

本书丰富展现了1940年代赵州(河北赵县)的风土人情,勾勒了一幅幅故土风情画:乡亲们擗高粱叶、编蒲墩,母亲打洋油、父亲擦灯罩、五寅叔买烧饼,全家一起廊下纳凉……

少年向三羊用好奇、惊奇的眼光打量着身边的人、事、物,故乡的一切都染上一股诗意、唯美的色彩,家里的七印大锅、母亲的大碗、奶奶的大炕、姐姐的背书、窗棂上的鸟叫声、厨房里的风箱声、全家在星空下漫谈、灰骡子在打滚儿、母亲用芭蕉扇驱赶蚊子……一幅幅集合了光影声色的乡土中国立体画面,由此跃然纸上。

同时,作者也以画家的敏锐,生动刻画了一个个扣人心弦的人物:始终在做事、做活的的母亲,集民间郎中、知识分子与地下党人等诸多角色于一身的父亲,漂亮、温婉的茹姑,无法掌控婚姻与命运的团子姐,追逐爱情又历经坎坷的宝韵姑……

在叙写故土人事时,作者顾盼,召唤,难以割舍,丝缕关情,饱蘸着绵密的深情与炽热的厚爱。本书挖掘出日常生活中点滴的诗意,一字一句中饱含着乡愁与深情,堪称“少年版的《城南旧事》”。

作者简介

作者铁扬,画家。1935年生于河北赵县。1960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业余写作。201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母亲的大碗》。其它散文、小说散见于《人民文学》《当代》《十月》《文艺报》《中国作家》《诗刊》《北京文学》《长城》等报刊。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五十六

五十七

五十八

五十九

六十

六十一

六十二

六十三

尾声

大车上的我是202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铁扬。

得书感谢您对《大车上的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我的同桌是电子人 电子书
作者在书中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由超级技术所驱动的、富有金属质感的未来*。人与人、人与智能机器之间的冲突和生死搏杀展现为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与冒险。在铁血的战斗中,紧张激烈的情节扣人心弦,英雄的无畏与迎难而上令人动容。作家在书中既有深度地展现了严酷的未来*,同时也使作品充溢着童心与青春的活力,这样的书十分适合当下的青少年儿童,特别是男孩子阅读。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电子书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徐志摩,这个随风而逝的男子,让三个风华绝代的女人在生前深爱,在死后祭奠。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爱情却一如长歌,让无数有情人一路地追念着和声清唱。《你看,我有我的方向》收录了徐志摩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中的经典名篇,及其最广为人知的《再别康桥》《偶然》《沙扬
热爱依旧:我的配音随笔 电子书
郑希,配音导演、配音演员,为动画《姜子牙》配音后正式进入二次元领域。配音演员并非只要声线好听,更需要过硬的业务素质、卓越的共情能力、敏锐的生活观察能力。本书是郑希的从业经历回顾,分享了郑希配音心得、个人写真、演唱作品。读者可以一边欣赏精美写真,一边了解配音演员的工作。一切始于热爱,源于坚持,如今郑希依然活跃在影视产业的幕后,被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发现并喜爱。本书适合二次元爱好者、广播剧爱好者、声音作品
“我的老班长”小曾 电子书
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记录了军营民谣的灵魂人物、领军者小曾的成长之路。作家徐勤跟随主人翁小曾从南到北,从西到南,纵横大半个中国,历时十个月,终于完成了艰难的采访,也目睹了战士们对小曾的那份厚爱和小曾对战士们的那份深情,行诸笔端的文字生动鲜活,感情饱满,引人入胜。
大徽班 电子书
本书以徽班进京第一人高朗亭为主角,再现了徽戏从地方戏曲,演变、成长,发展嬗变为京剧的风雨历程。乾隆五十五年,余老四、高朗亭率三庆班进京贺寿,大获成功,四大徽班齐聚京城。在花雅之争中,徽伶坚持“台上演戏,台下做人”的薄云高义,在京城梨园站稳了脚跟,徽调几经起落、屡遭打压,但徽班艺人努力开拓,淬炼技艺,以二黄腔为主,融合汉调、昆腔等多种声腔,“联合五方之音,成为一致”,最终推动京剧艺术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