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文学史

拜占庭文学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拜占庭文学: 中世纪典型,影响深远。《拜占庭文学史》介绍全貌。

内容简介

拜占庭帝国,是世界上存在时间非常长的国家实体,地跨欧亚非三洲,从公元330年定都君士坦丁堡起,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入奥斯曼帝国之手,长达1123年。这1300多年(包括亡国后200余年)的拜占庭文学,就是完整的中世纪文学典型。拜占庭文学,创造了除影视文学以外的一切文学体裁。上承古希腊和罗马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段典型;下启文艺复兴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拜占庭文学史》以时间为序,纵横交织,点面结合,介绍了拜占庭文学的全貌,探讨了其本质特点、发展规律,梳理了它的几个发展阶段,介绍了数十位代表作家和作品。《拜占庭文学史》,是文学史,亦是经典作品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拜占庭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拜占庭文学的时空范畴

二、拜占庭文学的渊源

三、拜占庭文学分期

四、拜占庭文学的社会性质

第二节 拜占庭文学的语言与审美

一、拜占庭文学语言的繁复与变化

二、拜占庭美学精神

第三节 拜占庭文学形式

一、散文

二、韵文

三、戏剧

附录 拜占庭文学史研究简况

第一章 4—6世纪拜占庭文学

第一节 概况

一、政治历史背景

二、异教文学的延续

三、传记文学的勃兴与停滞

四、论战文字的发展(一)

五、论战文字的发展(二)

六、经传文学

七、其他散文

八、诗歌的兴起(一)

九、诗歌的兴起(二)

十、诗歌的兴起(三)

十一、戏剧的萎缩

十二、史地文学的勃兴

十三、书信的繁荣

第二节 基督教圣徒传记开山作

第三节 第一位融个性于神学的拜占庭诗文大师

第四节 隐修主义短篇故事集的开山之作

第五节 箜塔曲妙音创始人

第六节 拜占庭当代历史文学的奠基人

第七节 拜占庭民间春秋史话创始人

第八节 长篇咏物诗的奠基者

第九节 融诗与美于一体的诗家与史家

第十节 基督教第一部海图舆地志

第二章 7—9世纪拜占庭文学

第一节 概况

一、政治变动与精神冲突

二、诗歌的发展与创新

三、戏剧的基督化

四、论战文字与书信

五、传记文学的神迹化

六、中篇小说体裁的萌芽

七、中世纪最伟大的女性诗人

第二节 基督教奇迹文学的发轫与成型

第三节 基督教的佛陀故事

第四节 春秋史话变革的里程碑

第五节 神学美学第一次严格的逻辑阐述

第六节 中世纪第一女诗人

第三章 9世纪下半叶—13世纪初拜占庭文学

第一节 概况

一、马其顿王朝时期的文学

二、孔穆宁诺斯时代的文学

第二节 欧洲纯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作

第三节 中世纪欧洲英雄史诗的开山之作

第四节 拜占庭政论文学的典范

第五节 文化完人式的大作家

第六节 拜占庭世俗文学第一大作手

第七节 世上第一部女性独立书写的史传

第八节 沉静而深刻的讽刺

第九节 别开生面的圣女传

第四章 13—15世纪拜占庭文学

第一节 概况

一、国家复兴与衰落

二、赫素暇主义得势

三、古典研究集大成时期

四、拜占庭人文主义早期代表

五、诗歌的兴衰

六、史传散文最后的辉煌

第二节 皇帝兼僧侣的史家与散文家

第三节 从动物寓言到动物史诗

第四节 拜占庭罗曼斯已近黄昏

第五节 拜占庭历史与历史著作的转折

第六节 都城陷落的纪实与悲歌

尾声 拜占庭文学遗产及其影响

第一节 拜占庭文学自身的延续

第二节 拜占庭文学对东欧和俄罗斯文学的直接影响

第三节 拜占庭文学对文艺复兴及世界文学的影响

一、古代典籍的保护和西迁

二、美学及艺术思想的影响

附录一 外文汉文译名对照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一、丛书及书刊缩略语

二、外文著作(按作者或书名首字顺序排列)

三、中文参考

拜占庭文学史是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刘文孝。

得书感谢您对《拜占庭文学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白银时代”的落地 电子书
由江西财经大学讲师邱永志所著,描述历史上“白银时代”的形成,以及由此形成一系列货币制度和形态体系。
改革之路:我们的四十年 电子书
一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简史。回顾四十年改革得失利弊,可以清楚地看到,唯有继续推进改革,才是中国保持强劲发展的关键。
我的前半生(全本)(精) 电子书
想要了解一个人的一生,最好就是去阅读他的传记,如果想要了解溥仪,那么此书是最好不过的版本。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电子书
一本面向大众读者的通俗历史读物,被称为 “日本近代史最前端”的著作。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电子书
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