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发展的理论审视

当代文化发展的理论审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立足当代社会发展现实,概括和揭示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一系列思考和对策建议。

内容简介

全书立足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视域,全面呈现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细致探讨日常心理、大众文化与理论思潮等不同层面文化的发展动向,着重分析文化发展机制的当代转换,围绕文化生产与消费、传承与创新、传播与交流、分化与整合等热点提出新的见解,力图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思考,奠定哲学基础。

作者简介

作者丰子义,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要著作有《现代化的理论基础》《现代化进程的矛盾与探求》《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合著)《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合著)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序言

导论

一、文化问题的当代凸显

二、社会发展视域中的文化发展

(一)文化发展的把握方式

(二)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三)研究文化发展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三、文化发展研究的当代使命

(一)引导社会合理发展

(二)促进人的发展

(三)助推全球化健康发展

(四)引领文化建设与发展

第一章 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自觉

一、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层次

(一)广义文化及其与文明的关系

(二)狭义文化及其三个层次

(三)文化的要义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探索历程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总体性与领导权

(三)多元决定与意识形态问题

(四)生产符码与文化逻辑

(五)文化唯物主义的逻辑

三、文化研究的理性自觉

(一)文化研究中的整体性

(二)文化研究中的批判性

(三)文化研究中的想象力

(四)文化研究中的本土性

第二章 当代文化发展的时代境遇与基本特征

一、时代境遇的合理把握

(一)转型时代

(二)全球化时代

(三)网络时代

二、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文化发展的交融化

(二)文化驱动的资本化

(三)文化趋向的差异化

(四)文化产业的个性化

(五)文化风险的集聚化

三、发展中国家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历时发展与共时发展的交织

(二)循序发展与跨越发展的集结

(三)自主发展与被动发展的缠绕

(四)文化滞后与文化激进的并存

(五)机遇与压力的矛盾

(六)文化资源与文化能力的失衡

第三章 当代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与发展趋势

一、文化发展的时代主题

(一)文化发展的现代转型

(二)文化发展的当代主题

(三)文化发展的全球走向

二、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

(一)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

(二)后物质主义的文化效应

(三)后物质主义的文化应对

三、文化发展的技术条件

(一)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二)文化基础设施的变革

(三)文化核心命题在“互联网+”时代的重构

四、文化发展的形态变迁

(一)从形而上学到生活世界

(二)反思生活世界的文化重建

(三)立足生活世界的文化分层理论

第四章 日常心理的当代发展

一、日常心理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

(一)日常心理研究的理论凸显

(二)日常心理的文化发展功能

(三)我国日常心理的总体特点

二、当代中国社会日常心理的新动向

(一)消费社会与欲望伦理

(二)流动社会与归属意识

(三)风险社会与规则意识

(四)陌生人社会与信任关系

(五)竞争社会与价值实现

三、当代中国日常心理的健康发展与合理引导

(一)幸福生活的积极实现

(二)生活世界的合理建构

(三)理性精神的当代重塑

第五章 大众文化的当代发展

一、大众文化的当代发展与合理把握

(一)大众文化的勃兴与社会生活变革

(二)大众文化与资本逻辑

(三)大众文化的合理把握

二、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发展趋向

(一)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

(二)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向

三、大众文化发展模式的比较与探索

(一)大众文化发展不同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二)中国大众文化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出路

(三)大众文化的合理引导

四、大众文化与文化主旋律的良性互动

(一)大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主旋律

(二)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有机融合的历史经验

(三)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的基本路径

第六章 理论思潮的当代发展

一、当代理论思潮的总体态势

二、西方理论思潮的内在分裂趋势

三、中国理论思潮的多元激荡趋势

四、理论思潮有序发展的路径选择

五、引导理论思潮发展的若干关系

第七章 当代文化的生产与消费

一、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兴起与发展

(一)商品符号化与文化生产消费的兴起

(二)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大众化和世俗化

(三)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资本驱动

二、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理论审视

(一)生产与消费的一般关系

(二)精神需求引领文化的生产和消费

(三)文化消费与商品消费

(四)文化消费与人的自由解放

三、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时代特征

(一)文化生产与消费日益融为一体

(二)文化生产与消费彰显个性特征

(三)文化生产与消费趋于集聚扩张

四、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文化产品的属性和功能

(二)文化生产力的理论阐释

(三)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

(四)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

第八章 当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的当代彰显

(一)文化传承创新是应对全球文化竞争态势的现实需要

(二)文化传承创新是解决市场经济中文化失调的迫切需要

二、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模式选择

(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四种模式

(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三)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方式

三、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现实路径

(一)合理把握传统文化现代转化中的主要矛盾

(二)以先进文化来引领文化转化

(三)抓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各项措施的落实

第九章 当代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一、当今时代文化传播的全球碰撞

(一)从文化交往到文化交锋: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

(二)从文化交锋到文化交融:全球化时代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三)从单向扩张到多元互动:全球化时代文化传播交流的新特点

二、当今时代文化交流的内在变革

(一)网络媒体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播交流的新媒介

(二)“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交流的发展趋势

(三)“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交流的新矛盾

三、网络文化的凸显与治理

(一)网络文化的平台建设

(二)各种媒体的融合发展

(三)网络文化的主体自觉

(四)网络文化的风险治理

第十章 当代文化的分化与整合

一、文化分化与整合问题的当代出场

(一)文化分化的现代特征

(二)文化矛盾的中国语境

(三)文化整合的当代凸显

二、文化整合的价值取向与实现方式

(一)当代文化整合的原则高度

(二)当代文化整合的新型机制

(三)当代文化整合的重点领域

三、当代中国文化共识的建构与认同

(一)当代中国文化整合方法论原则的合理把握

(二)当代中国文化共识的核心内容与资源整合

(三)当代中国文化共识的有效转化与普遍认同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机遇挑战

一、当代中国文化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

(一)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化热潮

(二)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三)21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重建

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二)挺立文化自信的历史契机

(三)引领美好生活的文化升级

三、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机遇与挑战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文化意蕴

(二)实现文化融合的战略机遇

(三)应对文化围堵的现实挑战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施方略

一、文化发展的目标定位

二、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

(一)各文化大国的文化战略

(二)我国文化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文化强国的建设路径

(一)文化领导权问题

(二)话语体系建设问题

(三)文化认同问题

(四)文化安全问题

(五)文化“走出去”问题

(六)文化治理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当代文化发展的理论审视是202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丰子义。

得书感谢您对《当代文化发展的理论审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民合作理论及当代实践 电子书
结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农业发展实际,建构推动农民合作经营发展的路径,为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和发展农民合作经营提供智力支持。
当代哲学经典·宗教哲学卷 电子书
主要研究宗教的本质和规范,宗教世界观与人生观和道德的关系。
当代哲学经典·中国哲学卷 电子书
20世纪的中国哲学,不同于以往依附于经学或子学的中国传统哲学,它从一开始起就成为中西思想接触、碰撞和交流的产物。
西方当代美学史 电子书
本书把西方当代美学分成相互关联的三面:1900-1960年的西方现代美学,1960年至今的后现代美学和全球化阶段的美学。本书重点评介了三面相中的近20个大美学流派,及其内含和相关的众多小流派。本书既对各大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做了呈现,又梳理了它们在历史上的演进和逻辑上的关联。
“精神分析+马克思”理论运动的当代效应——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研究 电子书
在西方激进理论界,齐泽克以“拉康+马克思”的理论模型“暴得大名”。本书的主题之一就是围绕“精神分析历史化”的理论构建,探索齐泽克建立于精神分析基础上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真实底色,即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所开辟的资本主义批判的新“战场”:对于建立于特定历史形式上的,被建构的形式本身之压抑性的批判。《快感大转移》是齐泽克坦诚其法兰克福学派精神分析理论逻辑底色的文本;因此,以这本书作为分析的入口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