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历史与文化(第三辑)

中医药历史与文化(第三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传承中医药历史、弘扬中医药文化。

内容简介

本辑收录:《古典文学与中医学的相融现象及其文化背景》《先秦两汉医疗文学研究述评》《看似胡说与骨子里的分数》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名医·名家访谈

医之路始于足下

典籍与文化

基于《黄帝内经》文本的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探析

一 《黄帝内经》的重新编次凸现了中国上古文明的真精神

二 今本《黄帝内经》实为“方技”思想之集大成者

三 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与社会文明演化适成“互补”之势

四 从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看其未来发展之可能

《黄帝内经》的道家文化解读

一 登天

二 天师

三 以妄为常

四 真

五 持满

六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

七 朴

八 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史官论气与《黄帝内经》中的气论

一 天人之际:史与医的渊源和关切

二 天气与星气

三 云气与风气

四 川以导气

五 望气与候气

六 冲气为和

结语

中医药文化与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与中医学的相融现象及其文化背景

一 中医学对古典文学的影响

(一)中医学促使“涉医文学”产生

(二)中医学扩充古典文学的功能

(三)中医学渗透文士生活实践

二 古典文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古典文学承载中医著述的记录与普及功能

(二)古典文学影响中医著述的表现形式

(三)古典文学增添医家文化素养

三 古典文学与中医学相融的文化背景

(一)关心现实人生——文医共同的精神传统

(二)形象思维——文医共同的思维方式

(三)“气”的理论——文医共同的哲学基础

为什么还要有文学治疗

一 文学作为治疗之传统源远流长

二 科学理性的一“神”崇拜与文学作为治疗的缺席

三 时代之精神状况呼唤文学治疗

先秦两汉医疗文学研究述评

前言

一 关于疾病、药物的文学书写研究

(一)有关文学中疾病与药物的考证

(二)有关文学家疾病体验的探究

二 关于医学与养生思想的研究

三 关于医疗与文学之关系的研究

(一)医疗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

(二)文学对医疗的影响研究

四 关于文学治疗功能的研究

结语

秦汉简涉医类文献校读札记

一 关沮周家台秦简部分

(一)关沮秦简三四五简文曰:

(二)关沮秦简三二九、三三○简文曰:

(三)关沮秦简三六七简文:

(四)关沮秦简医方简三七七简至三七八简文曰:

(五)关沮秦简医方简三七四简文曰:

二 悬泉汉简部分

(一)《市药记》释文如下:

(二)悬泉汉简编号II90DXT0111①:92简有如下内容:

(三)《悬泉汉简(贰)》编号II90DXT01132:38有如下内容:

看似胡说与骨子里的分数

一 孟浪之言——《庄子》养生思想对原始生死观的继承

(一)鱼鸟互化与庄子化生思想

(二)化鱼而生与庄子生死等观

(三)鱼鸟互化与庄子追求精神自由

二 妙道之论——《庄子》养生思想对原始生死观的超越

三 鼓舞变化的养生文字

四 尽有分数的文章书写

五 《庄子》养生书写的思维基础

结语

唐代医疗文学研究的文化阐释空间

一 医理、治疗与文学观念的演进

二 疾病体验与文人的文学书写

三 医疗史与文学史的交互空间

宋代谣谚中的医养观

一 医药观念

二 养生观念

三 尚医观念

结语

《金瓶梅》壬子日考论

一 壬子日的中医学内涵与文学性表达

二 壬子日药物与《金瓶梅》成书时间

三 壬子日与词话本、绣像本《金瓶梅》

丽娘之死:明清文学与医学中的所欲不得和医疗

一 所欲不得

二 丽娘的药、阴阳易

三 师尼寡妇异治

文化比较视域下的心理失能研究

一 《古今笑》与强迫症的回溯诊断

二 《古今笑》中的洁癖

三 《古今笑》的失能研究批评

结语

明清小说痘疹知识的民间认知模式与通俗叙事路径

一 痘源信仰:各方“痘神”与胎内“热毒”

二 痘症描摹:“见喜”“舌彊”与毁容

三 疗痘之术:民间药方、惊痘方法与祈禳叙事

中医“情志”与林黛玉典型型塑及当代启思

一 黛玉之病究由何起?

二 情志致病:不良情志对身体的反噬

三 疾病对性情的反噬

四 以情胜情:情志治病对当代的启悟

学术动态

出土医学文献数术文化研究述要

一 数术之学对中医学的作用与价值

二 出土数术简帛文献概要

三 出土医学简帛记载的数术内容

(一)导引行气与服食

(二)房中

(三)巫术与祝由

(四)相术

地不爱宝 片羽重现

一 地不爱宝:《天回医简》的考古挖掘

二 片羽重现:《天回医简》的整理出版

(一)《脉书》:沟通脉诊与经脉

(二)《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处方用药

(三)《刺数》:刺法桴鼓

(四)《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色脉验藏

(五)其他:疗马与残篇

三 《天回医简》与简帛医学“扁鹊医派”

结语

明清时期医者的地域与身份

一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医者群体研究

二 身份认同视角下医者的自我塑造

三 江南文化及其医者形象

注释凡例

征稿启事

中医药历史与文化(第三辑)是202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玉梅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医药历史与文化(第三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医药大数据与真实世界 电子书
本书是多年来真实世界研究实践的梳理和总结。全书分为理念、方法、实例三大部分内容:第一章论述了大数据、真实世界和中医药研究的内在相关性,指出大数据对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的巨大推动作用;第二章到第七章介绍了大数据背景下开展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论,并辟专章讨论了相关的伦理学问题;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从“药”和“病”两个角度列举了大数据真实世界研究的38个实例。
中医药自信教育研究与实践 电子书
本书是中医药自信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系统总结、归纳提炼。主要从三部分阐述,一是中医药自信院校教育体系构建。包括构建中医药自信教育基础研究体系,解决中医药自信教育研究基础薄弱的问题;构建中医药自信主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体系,解决中医药自信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构建中医药自信经典能力培养体系,解决学生中医思维淡化的问题;构建中医药自信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解决中医药自信教育与实践教学脱
中医药防控新型流感作用与体系建设 电子书
本书以2009-2011中医药防控甲流研究为主线,涵盖中医学对流感的认识、新发/突发传染病(甲流)证候特性研究、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体系与平台建设、专家组织系统、中医药防控方案制定与实施等等,系统体现了中医药在应对甲流过程中的重要成果和成功经验。《中医药防控新型流感作用与体系建设》介绍了中医药防控新型流感体系的构建,并对中医药防控新型流感(2009年甲型H1N1流感)方案进行解读,继而梳理了中医学
病证效结合中医药研究思路与实践 电子书
本书提出了有创新价值的中医药研究思路:证候病机、疾病、方剂的相关性是中医现代化研究思路的关键,疗效、物质基础、效应机制是科学评价的重点,病证效结合的综合评价是凸显中医临床优势的重要指征,并结合疑难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对该方法的具体运用作了示范。本书对中医科研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中国著名中医专家裴正学健康微博(第三辑) 电子书
自2010年裴老开通他的个人微博,共接待了3万多个病人,他耐心的回答了病人的各种病症咨询,内容涉及内、外等科的疑难杂症,裴老现将微博问答汇聚成册,希望给广大读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