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与音乐文化

诗词曲与音乐文化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以文学与音乐关系为视角,对《诗经》、唐前挽歌、汉唐乐府诗、唐宋词、元曲、昆曲等中国诗歌史、音乐文化史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重加研讨。

内容简介

中国诗歌两三千年的历史演进主要表现为中国文人对汉字声、韵、调等要素愈加自觉的体认和利用,这具体表现为对文字形式美和文体规范的自觉追求。中国式的歌唱都是以传辞为目的,“文”为主、“乐”为从,“文”决定“乐”。带着这样的眼光,我们对《诗经》“风”“雅”“颂”的划分、对先秦以及汉魏六朝的挽歌、对汉唐乐府诗、词曲起源、词曲调牌与宫调、南北曲的歌唱等问题,都可能有全新的认识。

本书作者曾以“中国韵文文与乐关系研究”为题申报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获得立项,本书为作者以此项目为中心、持续多年的学术探索的成果。

作者简介

作者解玉峰,1969年10月生,山东日照人。2000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教,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戏剧、古代文学等文史方面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韵文之结构与演进

一、唐近体诗的结构规则及其意义

二、“宋词”在中国韵文结构方面的新贡献

三、“元曲”对中国韵文的新贡献

四、唐前中国韵文之结构与演进

结语

百年《诗经》研究献疑

一、《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二、《诗经》皆为“乐歌”?

三、《诗经》分“风”、“雅”、“颂”三类?

挽歌流变考

引言

一、挽歌的起源

二、挽歌的制度化

三、挽歌诗的制作

四、挽歌的娱乐化和职业化

五、挽歌的歌唱:“文”与“乐”

六、挽歌的案头化与挽联

小结

汉唐“乐府诗”辨证

一、作为管理机构的“乐府”及其泛化

二、“乐府”作为一类文字观念的出现

三、古人“乐府(诗)”之所指

结论

《全唐诗》应当收录“词”么?

一、问题的提出:《全唐诗》的缺憾

二、如何区分“诗”“词”

三、“词”体意识的出现

四、唐五代人无“诗”“词”有别的观念

结论

读《唐诗三百首》志疑

《花间集笺注》前言

一、《花间集》是怎样性质的一本书

二、本书编纂的几点想法

“曲”变为“词”:长短句韵文之演进

“诗变为词”说辨证

一、“诗变为词”:一种描述中国诗歌史演进的逻辑框架

二、“诗变为词”说的历史语境

三、“诗变为词”说的三种含义

四、对“诗变为词”说的进一步分析

《九宫大成》之“词乐”刍议

“曲牌”本不分“南”“北”

一、问题的前提:“曲牌”是文体单位,还是音乐单位?

二、早期曲籍中“曲牌”大都不标“南”“北”

三、如何理解早期戏曲文献中“曲牌”标“南”“北”现象

四、“曲牌”为何被分“南”“北”?

南戏本不能成“套”,北剧原不必分“折”

论元曲调牌及其宫调的标示

一、未见宫调标示的“元”曲文献

二、有宫调标示的“元”曲文献

三、《中原音韵》“北九宫”体系的文献依据

元剧“楔子”推考

楔子之指义

楔子之使用

楔子之演唱

楔子之功用

论“高腔”与“弋阳腔”“昆山腔”等诸腔之关系

一、“高腔”一词的出现

二、“高腔”是怎样一种声腔

三、“高腔”与“弋阳腔”等诸腔之关系

代结语:“高腔”之名何以出现

“昆山腔”“昆曲”与“昆剧”考辨

引言

一、新、旧“昆山腔”

二、从“昆山腔”到“昆曲”

三、最晚出现的“昆剧”

结论

也谈曲学史上的“汤沈之争”

引子

试论昆曲作为一种文士文化

曲唱“字腔”“过腔”辨证

一、引子:昆曲唱为何会有“过腔”?

二、何谓“字腔”“过腔”

三、“字腔”“过腔”唱需变通的几种情况

四、结论:区别“字腔”“过腔”至关紧要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引言

一、文人曲社的风雅传承

二、文人的文化担当与社会参与

三、文化传承之关键在教育

结论

也谈中国昆曲作为“文化遗产”的保存问题

昆曲能“原封不动”地保存么?

昆曲在当代有“创新”的可能么?

“革新”和新戏对昆曲的意义

“古典”昆曲一定要迎合“现代”观众的趣味么?

编排新戏的成本和风险

结语:昆曲的当务之急是“继承”,不是“发展”

诗词曲与音乐文化是202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解玉峰。

得书感谢您对《诗词曲与音乐文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诗传通释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现存元代诗经类文献。
胸怀大气:陶诗言传 电子书
陶诗言是我国天气和天气预报的大师,在天气理论和分析诊断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学术上取得了重大成果。《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胸怀大气:陶诗言传》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为读者勾画出陶诗言独特而杰出的一生。
神与诗:布岱族群交流的想象与重建 电子书
本书通过深描布岱族群重建族群交流传统方式的现象,聚焦于探索这一族群在仪式与日常生活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族群交流的诗性智慧,旨在寻找在现代性语境中族群交流的可能性。案例观察的重点在于阐释桥仪式、侬峝仪式与歌坡活动等三种仪式的族群交流行为。在作者看来,布岱人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建族群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取决于他们如何面对现代性而寻觅自己的诗性智慧。当神性与诗性汇聚成为一股敬畏交流、渴望交流的原动力之时,充满敬畏
宋代隐士居士文化与文学 电子书
宋代的隐士和居士利用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主要从文化、审美的维度实现人生价值,丰富人生实践,他们创造了富有生命激情和审美意趣的文化艺术成果,其中,政治、文化、历史、文学艺术的内涵异常丰富,称得上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书的上编为专题论述,是从文学、史学、哲学等多个角度探讨宋代隐士和居士的文化与文学。下编为宋代隐士、居士的叙录,收录隐士570人、居士291人,对每位都撰写小传并注明其主
药名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 电子书
“名”是物质的,“名”也是精神的。“名”义众多,但贯穿于“名”背后的是其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点,在中药药名上展现得可谓淋漓尽致。中药品种繁,而药名尤甚,一药多名,其不同的称谓或合于性、或通于文、或晓于俗,使其成为一个中国文化的特别载体。全书共介绍中药94种。以中药释名为切入点,融合传统文化,分别从生肖、农耕、儒家、道家和外来文化等五个方面解读中药,传播中药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本书层次感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