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邦新造:1911—1917(第二版)

旧邦新造:1911—1917(第二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以中国1911-1917年间的大转型为研究对象的一本法律史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中国在多民族王朝国家瓦解、帝国主义列强环峙、政治精英高度分化的恶劣环境中艰难的建设历程,并试图重构20世纪中国政治法律史的叙事。

本书第一版出版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深度的讨论。作者根据近几年的研究对全书进行了全新修订,并增补了"国体、精英吸纳和荣典制度"等内容,深度剖析了1911-1917年大转型的法理基础。

作者简介

作者章永乐,笔名海裔,浙江乐清人。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近期研究重点关注国家建构与宪制变迁、帝国与国际法、政党与代表制、政治伦理与法律伦理等议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代序)

导言

第一章 皇统解纽:多民族王朝国家的转型危机

一、帝国的多元主义及其近代困境

二、比较视野下的清王朝自我改革

三、余论:中国革命的走向与结局

第二章 揖让弭兵?“大妥协”与中华民国之奠基

一、美国革命建国模式的局限性

二、清帝逊位诏书与“统治权移转说”

三、“统治权移转说”之讨论

四、临时大总统选举与南北政府合一

五、大妥协之后

六、余论

第三章 “主权在国”:国竞时代的理论移植

一、为何争论?——1913年主权归属争论的背景

二、康有为的“主权在国”表述

三、梁启超的“主权在国论”

四、再审康有为的“主权在国论”

五、“主权在国论”:理论反思

六、余论

第四章 设计共和:康有为《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评注

一、1913年立宪运动的交锋地带

二、原理和范例

三、强势行政权

四、弱势议会

五、若隐若现的德国模式

六、余论

第五章 破壳而出:从“大决裂”到“超级总统制”

一、宋教仁不死,中国的道路会否不同

二、走向总统集权

三、时人眼中的1914年宪制改革

四、余论

第六章 一国两制:国体鼎革、精英吸纳与荣典制度

一、品位、职位与荣典

二、作为君主制遗留物的爵位制度

三、“品位”的回归:将军制度与文官官秩

四、荣耀的泡沫:勋章与勋位

五、关于荣典权的宪法讨论

六、余论

第七章 东方未晞:君宪式微与共和危机

一、1915年袁世凯称帝与1917年丁巳复辟的定性问题

二、君主立宪的成与败:欧洲若干国家的范例

三、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四、权力基础的叛离:从组织的角度看君宪运动的失败

五、尾声

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旧邦新造:1911—1917(第二版)是201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章永乐。

得书感谢您对《旧邦新造:1911—1917(第二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再造藩邦”之师:万历抗倭援朝明军将士群体研究 电子书
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是近世东亚中日韩三国间所发生的最重要的一场战争,影响深远。
难忘那些岁月——卓宝熙勘测生活回忆录(第二版)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淡泊的一生”和“勘测生活回忆”两大部分。书中记述了鬼斧神工、千奇百怪的自然景观和奇异的地质现象;介绍了民族风情、乡土习俗和各种趣闻;描绘了克服困难和遇险的经过,显示出作者对待困难的乐观心态。
海丝文化研究 第二辑 电子书
本书分为传承篇、历史篇、拓展篇三部分,收录了《泉州海丝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泉州高校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基于海丝文化建设视角的泉州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闽南武术在东南亚的传播策略研究》等文章。
新世界史(第二辑) 电子书
本辑以“古代世界的生成和成长”为主题展开讨论。
四库学(第二辑) 电子书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主办刊物,本册是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