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以中国1911-1917年间的大转型为研究对象的一本法律史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中国在多民族王朝国家瓦解、帝国主义列强环峙、政治精英高度分化的恶劣环境中艰难的建设历程,并试图重构20世纪中国政治法律史的叙事。
本书第一版出版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深度的讨论。作者根据近几年的研究对全书进行了全新修订,并增补了"国体、精英吸纳和荣典制度"等内容,深度剖析了1911-1917年大转型的法理基础。
作者简介
作者章永乐,笔名海裔,浙江乐清人。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近期研究重点关注国家建构与宪制变迁、帝国与国际法、政党与代表制、政治伦理与法律伦理等议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代序)
导言
第一章 皇统解纽:多民族王朝国家的转型危机
一、帝国的多元主义及其近代困境
二、比较视野下的清王朝自我改革
三、余论:中国革命的走向与结局
第二章 揖让弭兵?“大妥协”与中华民国之奠基
一、美国革命建国模式的局限性
二、清帝逊位诏书与“统治权移转说”
三、“统治权移转说”之讨论
四、临时大总统选举与南北政府合一
五、大妥协之后
六、余论
第三章 “主权在国”:国竞时代的理论移植
一、为何争论?——1913年主权归属争论的背景
二、康有为的“主权在国”表述
三、梁启超的“主权在国论”
四、再审康有为的“主权在国论”
五、“主权在国论”:理论反思
六、余论
第四章 设计共和:康有为《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评注
一、1913年立宪运动的交锋地带
二、原理和范例
三、强势行政权
四、弱势议会
五、若隐若现的德国模式
六、余论
第五章 破壳而出:从“大决裂”到“超级总统制”
一、宋教仁不死,中国的道路会否不同
二、走向总统集权
三、时人眼中的1914年宪制改革
四、余论
第六章 一国两制:国体鼎革、精英吸纳与荣典制度
一、品位、职位与荣典
二、作为君主制遗留物的爵位制度
三、“品位”的回归:将军制度与文官官秩
四、荣耀的泡沫:勋章与勋位
五、关于荣典权的宪法讨论
六、余论
第七章 东方未晞:君宪式微与共和危机
一、1915年袁世凯称帝与1917年丁巳复辟的定性问题
二、君主立宪的成与败:欧洲若干国家的范例
三、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四、权力基础的叛离:从组织的角度看君宪运动的失败
五、尾声
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旧邦新造:1911—1917(第二版)是201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章永乐。
得书感谢您对《旧邦新造:1911—1917(第二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