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这本著述作为课堂讲义,是近现代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

内容简介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是1917年刘师培在北京大学国文门讲授文学史课程时的讲义,论述汉魏六朝文学变迁特点与诸家文章优劣得失,褒扬藻韵,推重美文,严辨“文”“笔”二体之别,为声偶之文争正统。

刘师培率先肯定魏晋玄学“撷佛老之精华,弃儒家之糟粕”,“不可谓非哲学大昌之时代”,给予魏晋文学充分的重现。

这本著述作为课堂讲义,其研究方法也促使了北大国文门文学史教学思想的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近现代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讲义共分五课,第一课“概论”旨在阐明研究意义,第三、四、五课分论中古各时期文学的变迁轨迹。

作者简介

作者刘师培(1884年—1919年11月20日),字申叔,号左盦,汉族,江苏仪征人,经学家。刘贵曾之子、刘文淇曾孙。著有《左盦集》八卷、《左盦外集》二十卷、《左盦诗录》四卷、《词录》一卷。

著有论经学(以小学、左传学为主)、史学(开创近代中国学术史体)、文学(主张“六朝文”,维护扬州学派骈文之文统)专著七十四种。收入民国二十三年(1934)宁武南氏刊本《刘申叔先生遗书》。该本号称最善,然时值日本扶植满洲国,刘师培于《民报》时期所撰论满洲非中国种族之文字俱被刊落,又早期刊发于报刊之文字,失收亦颇多。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导读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第一课 概论

第二课文学辨体

第三课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

第四课魏晋文学之变迁

第五课宋齐梁陈文学概略

附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

弁言 左庵文论之四

一 绪论

二 各家总论

三 学文四忌

四 论谋篇之术

五 论文章之转折与贯串

六 论文章之音节

七 论文章有生死之别

八 《史》、《汉》之句读

九 蔡邕精雅与陆机清新

十 论各家文章与经子之关系

十一 论文章有主观客观之别

十二 神似与形似

十三 文质与显晦

十四 文章变化与文体迁讹

十五 汉魏六朝之写实文学

十六 论研究文学不可为地理及时代之见所囿

十七 论各家文章之得失应以当时人之批评为准

十八 洁与整

十九 论记事文之夹叙夹议及传赞碑铭之繁简有当

二十 轻滑与蹇涩

二十一 论文章宜调称

附录

刘君申叔事略

甲辰年自述诗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是201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刘师培。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英国文学:中古到伊丽莎白时期 电子书
J.
作者结合史实,通过赏析英国各时期富有魅力的文学作品、介绍具有代表性作家的生平事迹,叙述了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到伊丽莎白时期的辉煌的英国文学史。原著出版后一直被用作美国高中学生的教科书,也曾被我国一些大学的英语系采用。
外国文学史(下册) 电子书
本教材以“回到原典”、“贴近文本”理念为指导,在简明扼要地梳理东西方文学发展脉络、阐述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分析经典文本,引导学生研读文学原著。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丛刊新著国语文学史 电子书
本书分七编三十三章,前两编《通论》《本论》和第七编《结论》主要是从总论的角度展开,《通论》从文学本体论出发,对文学的定义、起源、用途以及文学史的目的等进行了叙述;《本论》对国语文学的范围,国语文学与专制政体、科举制度、古代文明、文法等的关系,国语文学的分类、史料、分期等问题做出了论述;《结论》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整体总结评价,从“体裁”“美质”及缺陷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对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展望。第
新编外国文学史教程 电子书
本系列教材针对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而编写,具有以下三项鲜明特色:1.全面覆盖本科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整体性。2.参编院校和作者众多。本系列中每个选题都由主编邀请十所左右院校的教师参编,而且不同选题邀请的作者和院校尽量不会重合,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丛书参编作者和院校覆盖面,对教材的后期使用和推广非常有利。根据前期与主编联络情况,每册书的年使用量在3500—5000册之
唐诗洛阳记:千年古都的文学史话 电子书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