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文事·文学史:中古文体学研究

文体·文事·文学史:中古文体学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胡大雷先生在中古文体学领域探索多年的成果结集。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发生在“文体”与“文体”研究上的那些故事,第一章论述中古时期的文体命名、文体扩张、文体三分。第二章论述与“言笔之辨”“文笔之辨”相关的文体问题。第三章论述史学、玄学与文体的关系。后三章论述中古时期的小说文体、乐府文体、诗歌文体、辞赋文体。

作者简介

作者胡大雷,广西师范大学教授。2011年被聘为“桂学研究”岗“广西特聘专家”,2013年被聘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终身教授”。

著有《文选诗研究》《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玄言诗研究》《宫体诗研究》《金戈铁马 诗里乾坤》《<玉台新咏>编纂研究》等专著十余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现代视阈(代序)

概说 文事与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章 中古文体的命名与类别

第一节 “文”辨

一、“文籍”之“文”、文化之“文”、文采之“文”

二、作为目录学上集部之“文”

三、《文选》之“文”并非“文笔之辨”之“文”

四、“以能文为本”是《文选》的选录标准

第二节 论中古时期文体命名与文体释名

一、《尚书》《左传》《周礼》所见的文体名

二、以《尚书》“六体”考察古代文体命名的一般性原则

三、文论家和训诂家两类人士对文体命名的不同关注

四、《文心雕龙》的“释名以章义”

五、总括

第三节 中古文体的扩张、互动及非常态化

一、文体由此学科向彼学科的扩张

二、文体的某些特质向诸文体的扩张

三、文体某部分的自我扩张导致新文体产生

四、文体扩张乃至文体互动

五、中古时期文体扩张的文学史意义

第四节 从“诗笔之辨”到文体三分

一、赋在《文心雕龙》中的再发现

二、“诗”“笔”两分及共同追求文采

三、“今文”“今体”以赋为媒介

四、文体三分与赋的归类

第五节 《诗品》:目录文体还是总集文体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诗品》与《文章志》之类目录书

三、《诗品》与目录学

四、锺嵘的师承

五、《诗品》未著录于《簿录篇》辨

六、锺嵘作《诗品》标榜目录学的心理动因

第二章 “言笔之辨”与“文笔之辨”

第一节 “言笔之辨”与古代文体学

一、“言”与文体起源的原生态

二、“言”“笔”与文体分类

三、从“言”到“笔”与文体的进化

四、“言”“笔”语言体制追求统一的趋向

五、“言笔之辨”与“文笔之辨”

第二节 “文笔之辨”原始

一、“文笔之辨”的提出与各方解释

二、“文”“笔”的原始意味与社会分工不同

三、“文”“笔”制定文体规则的不同

四、“文”“笔”的接受之道不同

第三节 “文笔之辨”与中古政治、文化

一、引言

二、“笔”从“政事”成为“文章”

三、晋宋士族的崇“文”轻“笔”

四、南北朝时“笔”的政治地位的提升

五、“笔”的文化品位与骈体

第四节 “文笔之辨”与中国文章学的成立

一、问题的缘起

二、“文笔之辨”的成熟与“文”“笔”的分集撰录

三、“文笔”成为文章学研究的两类对象

四、“文”“笔”对等而论的著作

五、独立论“笔”的著作

六、中国文章学成立年代之我见

第三章 史学、玄学与文体

第一节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与文体生成

一、“左史记言”之“言”生成为文体

二、“右史记事”之“事”与总集

三、传、记以“篇翰”方式生成文体

四、“叙事”成为文体而入总集

五、经、史、子、集齐入总集与文学观念的新变

第二节 史学文献编纂与文章总集生成

一、“成文”与史书“载文”

二、《左传》“载文”论

三、《史记》《汉书》“载文”论

四、晋时史书“载文”与《文章流别集》

五、典志与“言”“文”总汇的编纂

六、秘书监与文章总集的编纂

第三节 史书书、志体例的生成

一、史官撰作的原始目的及其文字的简略

二、讲史及其两种范式

三、“文”的指向之一:提高叙事能力

四、“文”的指向之二:对礼乐等制度建设的关注

五、“文胜质则史”与史书新体例

第四节 玄学与文体学

一、新型文体与玄学创建

二、玄学与传统文体新气象

三、玄学与文体新流派

第四章 小说、乐府文体论

第一节 小说的文体特点

一、小说之“说”的意蕴

二、小说的观赏性

三、小说与方士

四、小说的虚构

五、小说文体的“炜烨”

第二节 说体考辨

一、“说”为解说、论说、小说、阐述、诸事

二、“说”为辩说、上书

三、“说”的文体特征

四、《文选》不录说体辨

五、《古文辞类纂》的书说类

第三节 中古乐府歌辞的原生态状况

一、乐府歌辞的音乐性构成

二、本辞与乐奏辞的差异

三、乐府歌辞的音乐性背景

四、原型的追寻

五、乐府的原始观念

第四节 吟唱体的非常态化与超常效应

一、吟、唱等通俗文体被先秦诸子关注

二、歌在政治宣传中的巨大冲击力

三、风谣:以“明天会发生什么”来引导受众

四、引诗:士人最方便、最有依据地议论政事

五、吟唱非常态化运用的传播学意义

第五章 诗歌文体论

第一节 诗歌文体功能与“诗言志”

一、诗的叙事功能

二、诗与政治教化

三、“礼义之旨,须事以明之”

第二节 从抒情诉求到诗体探索

一、从诗歌居于赋作中部谈起

二、楚辞的“乱曰”与荀卿赋的“佹诗”

三、以篇末诗歌替代“乱曰”的功能

四、赋家运用诗歌特性与赋的抒情诉求

五、赋家关注篇末诗歌的语言格式

第三节 中古“学人之诗”的类型与诗体革新

一、思考命运式

二、理论思辨式

三、展现知识式

四、“学人之诗”与诗体革新

第四节 论“宫体”在南朝各体文字的蔓延

一、“宫体”蔓衍首要为赋

二、“宫体”在各种文体的蔓衍

三、“宫体”蔓衍及“文生于情”与“情生于文”的互动

四、“宫体”蔓衍的文学史意义

五、《六朝文絜》所录“宫体之文”

第五节 “以赋为诗”考辨

一、沈约《八咏》“以赋为诗”

二、《艺文类聚》认定《八咏》与“赋”的关系

三、“以骚体制歌”是“以赋为诗”的起步

四、“以赋为诗”成为诗人的集体行为

五、“以赋为诗”在北朝的新气象

六、赋的“体兼众制,文备多方”

第六章 辞赋文体论

第一节 赋与《尚书》的渊源关系

一、赋的文体命名与《禹贡》

二、赋的对话体与《皋陶谟》

三、赋与《皋陶谟》的篇末作歌

第二节 赋的文体象征

一、“客主以首引”的几种格式

二、“客主以首引”与讽谏

三、“客主以首引”与赋作情节

四、“客主以首引”的缺席及原因

五、受“客主以首引”影响的赋序

六、“客主以首引”成为赋的文体象征

七、“客主以首引”不能喧宾夺主

第三节 赋的纪实性

一、虚构事件与虚构人物

二、自我对真实事件的参与

三、以自己为主导写经历之事

四、关于赋的叙事与征实

五、东晋征行赋的叙事

六、南朝征行赋的叙自我与叙时事

七、庾信《哀江南赋》在叙事上的突出贡献

八、赋的吐露心声亦是征实

九、沈约《宋书》以赋证事

第四节 “连珠”与“对问”

一、从“臣闻”考察连珠起源

二、“上书”的“臣闻”格式连用

三、《闻乐对》为连珠雏形与“连珠”起源于“对问”

四、抽绎汇聚与脱略具体相结合

五、语言因素对新的文学文体形成的意义

六、连珠实用的例子及其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体·文事·文学史:中古文体学研究是202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胡大雷。

得书感谢您对《文体·文事·文学史:中古文体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日本学研究(第30辑) 电子书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主办刊物,本册为第30辑。
考古学史与商周铜器研究 电子书
中国考古学史和商周铜器领域经典论文集。
经济社会学研究(第四辑) 电子书
本书以金融社会学为主题,探讨了经济学的几个重要问题。
经济社会学研究(第六辑) 电子书
本书关注社会行为基础上的理论建模,收录了九篇论文,涉及领域包括:参照群体、偏好变迁、集体行动模型、网络行动模型、镶嵌式博弈模型等。
在牛津的日子:访学见闻与研究感悟 电子书
从一位留学人员在英伦一年的学习研究生活为主线,透视了一位普通访问学者眼中的异域文化、留英生活和学术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