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国内外免疫学研究的现状、前沿热点与发展动态。
内容简介
本书在延续前三版“基础结合前沿”原则的同时,突出本书的前沿性,力求全面、及时反映国内外免疫学研究的现状、前沿热点与发展动态。
在免疫识别方面,在原有章节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了多种调控天然免疫识别、炎性复合体活化调控的新机制与作用新模式;在免疫细胞及其亚群分化发育方面,除了更全面地补充了大家熟知的T细胞亚群如“Treg、Th17”等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相关新进展之外,《第4版》还介绍了近年来热点内容如“分泌IL-17的γδT细胞”“组织区域免疫微环境中γδT细胞”等。
在非编码RNA研究领域,除了更新“microRNA对免疫细胞活化和功能调控作用”之外,对于“长链非编码RNA对免疫细胞分化和功能的调控作用”等进行了更新;表观遗传学领域则补充和更新了“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对T细胞、B细胞以及其他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及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
在免疫学临床研究领域,更新了“肿瘤免疫、抗感染免疫(包括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于CTLA-4、PD-1等免疫检查点抗体与肿瘤治疗、基因修饰T细胞如CAR-T与肿瘤免疫治疗”等均补充了新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也进一步更新了“免疫药理学、重组蛋白质药物(包括抗体工程药物)、免疫核酸药物应用”等。
对于近年来颇为热门的领域也有所介绍,例如补充了“生物力学和免疫应答”,包括“力学因素对免疫应答的调控、力学免疫学的研究方法、天然免疫的生物力学、获得性免疫的生物力学”等;补充了“自噬对固有淋巴样细胞发育分化的调控、自噬与自身免疫病、自噬与风湿免疫性疾病”等;补充了“基于GWAS发现的与免疫缺陷疾病等相关的新的基因突变位点,及其与疾病诊断、治疗的关系”等等。
此外,对于“组学、结构生物学、分子疫苗设计新技术体系与免疫学交叉应用进展”也进行了补充,例如,增加了“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病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微生物组学在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与个体化治疗”“从结构免疫学角度研究抗体的中和与保护作用机制,包括HIV中和抗体、流感中和抗体、埃博拉病毒中和抗体、SARS和MERS病毒中和抗体”等;介绍了“疫苗分子设计及新型疫苗研究的新策略”等。
作者简介
编者曹雪涛,1964年出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亚洲大洋洲免疫学联盟秘书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秘书长、国家973计划免疫学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基础医学组召集人。任《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共同主编,任《Cell》《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Annual Reviews of Immunology》等杂志编委。
曹雪涛院士长期从事天然免疫与炎症的基础研究、肿瘤免疫治疗转化应用研究。发现了数十种新型免疫功能基因,鉴定了数种新型免疫细胞亚群,提出天然免疫识别与调控新分子机制。建立了数种肿瘤免疫治疗新途径,以树突状细胞疫苗临床试治晚期肿瘤患者完成了Ⅱ期临床试验。以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30多篇,被SCI他引8000余次,其中包括《Cell》《Nature》《Science》《Nature Immunology》《Cancer Cell》《Immunity》等;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国家Ⅱ类新药证书2个;培养的博士生有11名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首届中国研究生教育特等奖(2014年)、《Nature》导师成就奖(2015年);获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5年长江学者成就奖、2006年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12年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2016年中国科学院陈嘉庚科学奖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者(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主编简介
前言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现状、趋势及前沿展望
第一节 免疫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与前沿热点
一、免疫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二、免疫学研究的前沿热点
第二节 我国免疫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一、我国免疫学研究的历史
二、我国免疫学研究的整体现状及其与国际同领域的比较
三、我国免疫学研究的近期进展
四、我国免疫学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NK细胞研究进展
第一节 NK细胞概述
一、NK细胞基本概念
二、NK细胞的来源和分布
三、NK细胞的功能特点
第二节 NK细胞的发育分化
一、小鼠NK细胞发育分化
二、人类NK细胞发育分化的阶段
三、NK细胞发育分化的转录调控
四、NK细胞的功能成熟与组织分布
五、NK细胞发育分化的几个热点问题
第三节 NK细胞的组织分布与区域免疫学特性
一、小鼠NK细胞组织分布
二、人类NK细胞组织分布
三、NK细胞的关键迁移分子
四、NK细胞组织分布的几个热点问题
第四节 NK细胞的免疫识别与自身耐受
一、NK细胞识别受体的发现
二、NK细胞的免疫识别模式
三、NK细胞抑制型受体
四、NK细胞活化型受体
五、NK细胞的识别机制与免疫耐受
六、NK细胞的自身耐受
第五节 NK细胞的免疫突触形成与细胞活化
一、NK细胞的免疫突触形成
二、NK细胞的活化
三、NK细胞活化及其信号转导
四、NK细胞活化的研究热点
第六节 记忆性NK细胞
一、NK细胞的免疫记忆功能
二、抗MCMV病毒的记忆性NK细胞及其特性
三、记忆性NK细胞介导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
四、NK细胞对细胞因子再次刺激的记忆反应
五、NK细胞记忆功能的分子调控
第七节 NK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一、NK细胞杀伤功能
二、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及其功能亚群
三、NK细胞与固有免疫淋巴细胞
第八节 NK细胞与自身免疫
一、NK细胞可有效地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NK细胞与多种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
第九节 基于NK细胞的免疫治疗
一、基于NK细胞的转化医学研究
二、NK细胞的规模化扩增
三、NK细胞免疫治疗的热点问题
第十节 NK细胞的前沿热点领域
一、NK细胞新亚群的发现
二、NK细胞发育分化的转录后调节
三、NK细胞的免疫代谢机制
四、NK细胞的免疫组学研究
五、NK细胞的可视化操作
参考文献
第三章 γδT细胞研究进展
第一节 γδT细胞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一、TCRγδ基因及蛋白结构
二、γδT细胞发育与组织分布
三、γδT细胞抗原识别及活化机制
四、γδT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第二节 γδT细胞抗原识别及活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基于CDR3δ结合特异性的γδT细胞识别的蛋白配体筛选研究
二、γδT细胞识别双磷酸盐抗原的机制研究
三、其他γδT细胞识别配体及活化的机制研究
第三节 分泌IL-17的γδT细胞的相关研究进展
一、IL-17+γδT细胞的发育分化及归巢的相关研究
二、IL-17+γδT细胞炎症反应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与机制的相关研究
三、IL-17+γδT细胞介导的炎症与肿瘤发生和转移
第四节 组织区域免疫微环境中γδT细胞的相关研究进展
一、肠道中的γδT细胞
二、皮肤中的γδT细胞
三、肝脏、肺脏中的γδT细胞
第五节 肿瘤γδT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抗TCRγδ抗体扩增的和基于肿瘤特异性CDR3δ序列的γδT细胞肿瘤免疫疗法研究
二、基于活化天然Vγ9Vδ2 γδT细胞的肿瘤免疫疗法研究
三、其他γδT细胞相关的肿瘤免疫疗法研究
第六节 其他γδT细胞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γδT细胞与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调控
二、γδT细胞在各种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三、γδT细胞在其他领域的相关研究
第七节 结语
一、人类TCRγδ配体鉴定及其抗原识别机制研究依然是前沿领域
二、IL-17+γδT细胞与炎症的相关性研究逐步受到重视
三、区域免疫微环境中γδT细胞功能与机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四、γδT细胞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五、基于γδT细胞免疫疗法的效果与副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树突状细胞
一、DC的来源和分化
二、cD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
三、cDC与天然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四、调节性DC
五、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六、DC与代谢
七、活体双光子显微镜在DC研究中的应用
八、树突状细胞与疾病
第三节 巨噬细胞
一、巨噬细胞的异质性
二、M1/M2分化的调控机制
第四节 抗原处理与提呈
一、MHCⅡ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
二、MHCⅠ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
三、交叉提呈
四、CD1提呈抗原
五、MR1途径提呈抗原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补体研究进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补体系统概论
第三节 C1的研究进展
一、C1q的研究进展
二、C1r和C1s的抑制剂
第四节 C3裂解片段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一、C3b及其衍生物
二、C3b及其衍生物与C3b接受因子的共价结合
三、C3b及其衍生物的受体
四、C3裂解片段的生物学功能
第五节 过敏毒素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一、C3a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二、C5a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第六节 膜型补体调控蛋白的研究进展
一、CD46的研究进展
二、CD55的研究进展
三、CD59的研究进展
第七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六章 MHCⅠ类分子的抗原加工及T细胞免疫监视
第一节 MHCⅠ类分子
第二节 MHCⅠ类分子抗原加工与递呈
一、HC和β2m的早期折叠
二、多肽的产生与供给
三、多肽装载复合物
四、肽段的装载
第三节 MHCⅠ类分子介导的T细胞免疫监视与干预
一、T细胞抗原表位
二、T细胞介导的肿瘤靶向治疗
三、募集T细胞杀伤肿瘤的CD3分子识别双特异抗体
第四节 修饰T细胞方法
第五节 修饰T细胞的转基因调控
第六节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构免疫学研究进展:抗体的中和与保护作用机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靶向PD-1/PD-L1治疗性抗体作用机制
第三节 HIV中和抗体作用机制
第四节 流感中和抗体作用机制
第五节 埃博拉病毒中和抗体作用机制
第六节 黄病毒抗体
一、结合E蛋白单体的中和抗体
二、结合E蛋白四级结构的中和抗体
三、针对NS1的黄病毒保护抗体
第七节 SARS和MERS冠状病毒中和抗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HLA-G研究进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HLA-G基因多态性及分子结构
一、HLA-G基因多态性
二、HLA-G分子结构
三、HLA-G异构体
四、HLA-G多聚体
五、HLA-G分子表达及调控
第三节 HLA-G免疫调节功能
一、HLA-G分子直接免疫调节作用
二、HLA-G分子间接免疫调节作用
第四节 HLA-G与生殖免疫
一、HLA-G在母-胎界面的表达
二、HLA-G与母胎免疫耐受
第五节 HLA-G与移植免疫
第六节 HLA-G与肿瘤免疫
一、肿瘤组织HLA-G表达
二、实体瘤肿瘤组织细胞HLA-G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三、血液病恶性细胞HLA-G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四、肿瘤患者外周血sHLA-G水平及临床意义
五、HLA-G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
六、基于HLA-G为靶点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
第七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天然免疫识别与免疫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第一节 Toll样受体家族
一、TLR的结构
二、TLR所识别的配体
三、TLR的定位
四、TLR的信号转导
五、TLR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
六、TLR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
七、TLR对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八、展望
第二节 病毒RNA识别受体家族
一、RLR家族
二、IFIT1
三、DExD/H解旋酶家族成员DDX1-DDX21-DHX36复合体和DHX9
四、NLR家族成员NOD2
五、蛋白激酶R
六、展望
第三节 DNA识别受体家族
一、DAI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二、ALR的生物学功能
三、PolⅢ的生物学功能
四、LRRFIP1和LSm14A
五、DDX超家族成员DDX41、DHX9和DHX36
六、cGAS
七、DNA损伤因子Mre11和DNA-PK/Ku70/Ku80复合体
八、转录因子Sox2
九、识别自身DNA的分子
十、DNA识别受体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
十一、展望
第四节 NOD样受体
一、NLR的结构和配体
二、NLR的细胞分布
三、NLR的信号转导
四、NLR的调控机制
五、展望
第五节 C型凝集素受体家族
一、Dectin-1的结构和配体
二、Dectin-1的分布
三、Dectin-1的信号转导
四、展望
第六节 其他PRR
一、清道夫受体
二、甲酸基多肽受体
三、补体受体
四、补体蛋白
五、SLAM
六、Pyrin
七、Caspase-4/5/11
八、多环芳烃受体
九、凝集S结构域受体激酶
十、己糖激酶Hexokinase
第七节 天然免疫识别信号与重要疾病的关系
一、天然免疫识别信号和感染性疾病
二、天然免疫识别信号和肠道炎症
三、天然免疫识别信号和肝脏疾病
四、天然免疫识别信号和心血管疾病
五、天然免疫和代谢性疾病
六、天然免疫识别信号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八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章 T淋巴细胞发育和胸腺器官发生
第一节 T淋巴细胞发育
一、胸腺T细胞发育的基本过程及主要事件
二、T细胞发育的转录调控
三、发育中T细胞的迁移
四、Notch信号和T系定向分化
五、γδ和αβT细胞的定向分化
六、阳性选择与阴性选择
七、CD4和CD8T细胞的趋异分化
八、自然调节性T细胞发育
九、单阳性T细胞发育
十、Aire和胸腺T细胞阴性选择
十一、新近迁出胸腺细胞的胸腺后成熟
第二节 胸腺器官生成
一、胸腺的物种与胚胎起源
二、胸腺上皮细胞的发育
三、胸腺退化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CXCR5+CD8+T细胞研究进展
第一节 CD8+T细胞耗竭
第二节 CXCR5+CD8+T细胞的发现
第三节 CXCR5+CD8+T细胞的表型及功能
第四节 CXCR5+CD8+T细胞的调控
第五节 展望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调节性T细胞研究进展
第一节 调节性T细胞的表型
一、CD25与Treg细胞
二、FOXP3与Treg细胞
三、TGF-β与Treg细胞
四、CD4+CD25+Treg细胞的其他表面分子
第二节 胸腺发生的nTreg细胞与胸腺外诱导产生的iTreg细胞
第三节 Treg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
一、CD4+CD25+Treg细胞的功能特点
二、Treg细胞抑制靶细胞IL-2基因的表达
三、Treg细胞对靶细胞抑制作用的接触依赖性
四、Treg细胞通过介导靶细胞溶解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五、Treg细胞对APC的抑制作用
六、Treg细胞与Th17细胞
七、Treg细胞的负调信号
八、Treg细胞的免疫记忆
九、非淋巴组织中的Treg细胞
第四节 Treg细胞免疫治疗的基础与应用前景
一、Treg细胞免疫治疗方案设计
二、Treg细胞与自身免疫病
三、Treg细胞与抗肿瘤免疫
四、Treg细胞与抗感染免疫
五、Treg细胞与过敏性疾病
六、Treg细胞与移植免疫
七、Treg细胞过继疗法尚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Th细胞分化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Th细胞分化及功能调控
一、Th1细胞分化及功能调控
二、Th2细胞分化及功能调控
三、Th17细胞分化及功能调控
四、Tfh细胞分化及功能调控
五、Treg细胞分化及功能调控
第三节 Th细胞亚群之间的交叉调控
第四节 Th细胞的相关疾病
一、Th1细胞的相关疾病
二、Th2细胞的相关疾病
三、Th17细胞的相关疾病
四、Tfh细胞的相关疾病
五、Treg细胞的相关疾病
第五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免疫记忆T细胞研究进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免疫记忆T细胞的形成
一、记忆T细胞形成概述
二、记忆T细胞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维持
第三节 记忆T细胞的多样性
第四节 初始细胞与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差异
一、反应的速度
二、细胞的数量
三、反应的强度
四、表面的标记
五、组织的分布
六、基因的变化
第五节 免疫记忆与疫苗设计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B细胞研究进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B细胞发育及相关疾病的表观遗传调控
一、B细胞发育分化基本过程及主要事件
二、B细胞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
三、B细胞相关疾病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
第三节 调节性B细胞研究进展
一、Breg的功能
二、Breg的表型
三、Breg的前体及分化条件
第四节 B细胞靶向治疗
一、自身免疫病的B细胞靶向治疗
二、B细胞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
第五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免疫效应细胞清除病原体机制研究进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细胞毒性颗粒
一、细胞毒性颗粒的组成
二、细胞毒性颗粒蛋白的分选组装
三、细胞毒性颗粒的极向移动和分泌
第三节 穿孔素
一、穿孔素蛋白的结构特征
二、效应细胞的自我保护作用
三、穿孔素辅助颗粒酶进入靶细胞的可能机制
第四节 颗粒溶素
一、颗粒溶素的表达
二、颗粒溶素的结构及其破膜机制
三、颗粒溶素对病原体的清除作用
四、颗粒溶素的抗肿瘤作用
第五节 颗粒酶A
一、颗粒酶A攻击的SET蛋白复合体
二、颗粒酶A引起DNA单链断裂的机制
三、颗粒酶A作用的其他底物
四、颗粒酶A清除病原体的作用
第六节 颗粒酶K
一、颗粒酶K的发现和生物学特性
二、颗粒酶K介导的细胞死亡途径
三、颗粒酶K的抗病毒作用
四、颗粒酶K介导的促炎反应
第七节 颗粒酶B
一、颗粒酶B介导caspase依赖的靶细胞凋亡
二、颗粒酶B通过线粒体途径导致细胞凋亡
三、颗粒酶B的其他底物
四、颗粒酶B清除病原体的作用
第八节 颗粒酶H
一、颗粒酶H的生物学特性
二、颗粒酶H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
三、颗粒酶H的抗病毒作用
四、颗粒酶H发挥功能的结构基础
第九节 颗粒酶M
一、颗粒酶M表达谱及其抗感染特性
二、颗粒酶M介导的细胞死亡途径
三、颗粒酶M引起caspase级联活化的机制
四、颗粒酶M的其他生理底物
五、颗粒酶M的晶体结构及其抑制剂
六、颗粒酶M对病原体的清除作用
七、颗粒酶识别底物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第十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淋巴细胞死亡信号转导与调控
第一节 细胞死亡
一、细胞凋亡的生理意义
二、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
第二节 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死亡
一、B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二、T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第三节 成熟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与细胞死亡
一、激活诱导的T淋巴细胞死亡
二、激活T淋巴细胞的自主死亡
三、不同亚群T细胞的凋亡
第四节 淋巴细胞死亡的信号转导途径
一、依赖于死亡受体的凋亡信号转导途径
二、不依赖于胱天蛋白酶的T细胞死亡途径
第五节 淋巴细胞死亡的调控
一、FLIP
二、Bcl-2家族蛋白
三、FADD/胱天蛋白酶-8/RIP1
四、NF-κB
五、细胞因子
六、HPK1
七、PKCθ
八、microRNA参与淋巴细胞发育分化及死亡的调控
第六节 淋巴细胞分化中的其他死亡形式
第七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细胞叠套结构研究进展
第一节 前言
一、细胞叠套结构的定义
二、细胞叠套结构的分类
三、细胞叠套结构的命名
四、细胞叠套结构命名翻译推荐
第二节 细胞叠套结构的命运及机制
一、细胞叠套结构内化细胞的命运
二、细胞叠套结构中死亡细胞的清除
第三节 细胞叠套结构的生物学意义
一、同质细胞叠套结构的生物学意义
二、异质细胞叠套结构的生物学意义
第四节 细胞叠套结构的临床意义
一、与肿瘤临床转归的关系
二、在炎症中的作用
三、在介导病毒在细胞间传播的作用
第五节 细胞叠套结构在低等生物中的研究
一、阿米巴生殖循环中的细胞叠套结构
二、线虫生殖系统发育中的细胞叠套结构
第六节 细胞叠套结构的理论模式
一、细胞叠套结构互作的细胞选择模式和细胞应激模式
二、细胞叠套结构的“进化工具论”
三、细胞叠套结构的“哺乳动物细胞返祖模式”
第七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细胞表面免疫组和CD编号
一、细胞表面免疫组
二、与糖免疫学密切相关的CD分子
第二节 第十届国际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专题会议简介
第三节 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新进展
一、新的免疫细胞亚群表型的研究进展
二、共刺激分子和共抑制分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共刺激分子及其调节网络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前言
一、共刺激分子的分类和生物学特性
二、共刺激分子的调节网络
第二节 共刺激分子及其信号异常与相关疾病
一、共刺激分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共刺激分子与肿瘤免疫
三、共刺激分子与移植免疫应答
第三节 一些重要共刺激分子的研究进展
一、负性共刺激分子(免疫卡控点分子)和肿瘤免疫治疗
二、B7-H3(CD276)分子
三、B7-H5分子
四、B7-H6分子
五、ICOS(CD278)/ICOSL(CD275)分子
六、Tim家族分子
七、BTLA/HVEM/LIGHT分子
第四节 可溶性共刺激分子
一、可溶性共刺激分子的生物学意义
二、几种可溶性共刺激分子的生物学特性
第五节 CD28/B7家族的进化
第六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一章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简介
一、趋化因子
二、趋化因子受体
第三节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一、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自然杀伤细胞
二、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肿瘤
三、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多发性硬化症
四、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情绪障碍、精神分裂症和认知障碍
五、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伤口愈合
第四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 无菌性炎症与炎症因子
第一节 无菌性炎症
一、前言
二、无菌性炎症的诱因
第二节 无菌性炎症的起始
一、无菌性炎症的起始因子
二、DAMP的识别
第三节 参与无菌性炎症的细胞
一、中性粒细胞
二、巨噬细胞
三、成纤维细胞
第四节 无菌性炎症的调节
第五节 无菌性炎症的转归
第六节 经典炎症因子与疾病
一、IL-1α
二、TNF-α
三、IFN-γ
四、IL-17
五、S100蛋白
第七节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三章 炎症反应的免疫调节机制
第一节 炎症反应与病理损伤简介
第二节 炎症反应的免疫调节机制
一、天然免疫对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
二、适应性免疫对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
三、关于炎症的免疫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十四章 细胞自噬与免疫研究进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自噬的核心复合物
一、ULK复合物
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复合物
三、Atg12-Atg5-Atg16蛋白复合物
四、Atg8-PE复合物
第三节 自噬形成过程的各个阶段
一、自噬的起始
二、自噬的聚集和延伸
三、自噬的成熟和融合
四、自噬的终止
第四节 自噬双层膜的来源
一、来自于内质网的膜结构
二、来自于线粒体的膜结构
三、来自于高尔基体的膜结构
四、来自于内体的膜结构
第五节 mTOR对自噬的调控
第六节 自噬与病原微生物的清除
第七节 自噬与抗原提呈
第八节 自噬对T、B细胞发育和功能的调控作用
第九节 自噬对固有淋巴样细胞发育分化的调控
第十节 自噬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五章 免疫药理学研究进展
第一节 免疫药物研发的动物模型
一、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二、转基因动物模型
三、人源化动物模型
第二节 免疫药物的疗效判定
第三节 免疫药物的副作用
一、免疫药物治疗相关的感染
二、免疫药物治疗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
三、免疫药物治疗相关的肿瘤
四、免疫药物治疗相关的失应答
第四节 免疫药物研究与开发的新趋势
一、深入研究疾病机制,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靶点
二、利用大数据推动精准药物开发
三、重新评估现有药物,拓展应用方法和范围
四、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六章 免疫刺激性核酸和免疫调节性(抑制性)核酸研究进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微生物免疫刺激性核酸
一、微生物免疫刺激性核酸的发现
二、识别核酸的模式识别受体
第三节 环二核苷酸
一、细菌环二核苷酸
二、哺乳动物细胞环二核苷酸
三、环鸟-腺苷酸合成酶
四、细胞质DNA感受器信号通路
五、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存在的意义
六、环二核苷酸的应用前景
第四节 微生物免疫刺激性核酸激动的固有免疫应答
第五节 自身细胞免疫刺激性核酸
一、线粒体DNA
二、线粒体DNA的受体
三、线粒体DNA和疾病
第六节 含CpG单链脱氧寡核苷酸
一、CpG-ODN的受体
二、CpG-ODN激发的细胞信号转导及基本的生物学活性
三、CpG-ODN的分类
四、CpG-ODN的应用
五、CpG-ODN的种属特异性
六、年龄依赖性
七、CpG-ODN的副作用
第七节 免疫调节性(抑制性)核酸
一、调节性ODN的发现
二、抑制性ODN的分类
三、抑制性ODN的基本作用及其机制
四、抑制性ODN的可能应用
第八节 反义寡核苷酸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七章 非编码RNA与免疫研究进展
第一节 microRNA与免疫研究进展
一、miRNA简介
二、miRNA与免疫应答
三、miRNA与免疫系统疾病
四、结语
第二节 长链非编码RNA与免疫研究进展
一、lncRNA简介
二、lncRNA与免疫细胞分化
三、lncRNA与天然免疫应答
四、lncRNA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五、lncRNA与免疫相关疾病
六、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八章 生物力学和免疫应答
第一节 前言
一、免疫响应过程的力学与物理现象
二、力学因素对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
第二节 力学免疫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一、力学方法
二、成像方法
三、理论模型与定量化
第三节 天然免疫的生物力学
一、中性粒细胞免疫响应的生物力学
二、其他天然免疫细胞的力学免疫学
第四节 获得性免疫的生物力学
一、T细胞免疫响应的生物力学
二、B细胞免疫响应的生物力学
第五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十九章 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第一节 肿瘤抗原发现和鉴定技术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第二节 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性细胞亚群
一、调节性T细胞与肿瘤
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三、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
第三节 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性分子的研究
第四节 肿瘤免疫治疗新思路
一、基于负向免疫调控机制的肿瘤免疫治疗
二、靶向特异性肿瘤抗原或重要靶分子的抗体疗法
三、HSP等分子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四、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对肿瘤的治疗作用
第五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十章 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和免疫治疗研究的新进展
第一节 病毒感染与机体的免疫防御
第二节 抗HBV免疫与慢性乙型肝炎
一、HBV感染的免疫应答和临床转归
二、抗HBV免疫与疾病进程
第三节 抗HIV-1免疫影响慢性艾滋病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一、持续免疫系统的活化造成特异性免疫功能的耗竭
二、免疫系统过度活化对重要天然免疫细胞功能和免疫调节细胞的影响
三、免疫系统过度活化对HAART治疗疗效的影响
第四节 “爬坡假说”和免疫调节治疗在慢性乙肝研究中的新进展
一、CIK细胞治疗
二、DC疫苗
三、治疗性乙肝DNA疫苗
四、免疫调节剂
第五节 免疫调节治疗在HIV研究中的新进展
一、中和抗体的应用
二、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
三、细胞因子治疗
四、阻断抑制性分子信号
五、造血干细胞移植
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参考文献
第三十一章 艾滋病免疫学研究进展
第一节 HIV在人体内的传播和感染过程
第二节 天然免疫中宿主抗病毒因子的抗HIV作用
一、抗病毒细胞
二、细胞外抗病毒分子
三、细胞内抗病毒分子
第三节 HIV感染与获得性免疫
一、HIV感染的细胞免疫
二、HIV感染的体液免疫
三、HIV感染的黏膜免疫和慢性免疫活化
第四节 HIV疫苗研究面临的困境和取得的进展
一、中和抗体疫苗
二、T细胞疫苗
三、治疗性疫苗
第五节 HIV-1潜伏与治疗
一、病毒库的形成及其在HAART治疗过程中的维持机制
二、早期治疗与功能性治愈
三、潜伏激活剂激活病毒库
第六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十二章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研究进展
第一节 与B淋巴细胞发育缺陷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二、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
三、选择性IgA缺乏症
第二节 与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障碍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HIGM1
二、HIGM2
三、HIGM3
四、HIGM4
五、HIGM5
六、HIGM6
七、其他
第三节 与膜蛋白和胞质蛋白缺陷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细胞因子受体缺陷所导致的SCID
二、抗原受体缺陷所导致的SCID
三、DNA双链断裂修复缺陷所导致的SCID
四、其他
第四节 与NF-κB信号通路缺陷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第五节 与固有免疫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二、IL-1受体相关激酶缺陷
三、MyD88缺陷
四、WHIM综合征
五、疣状表皮发育不良
六、侵袭性真菌病
七、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八、锥虫病
九、IL-12/IL-23-IFN-γ轴系异常
第六节 与DNA修复缺陷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
二、共济失调样综合征
三、Nijmegen断裂综合征
四、Bloom综合征
五、免疫缺陷伴着丝粒不稳定和面容异常
六、PMS2缺陷
第七节 与MHC分子缺陷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MHCⅠ类分子缺陷
二、MHCⅡ类分子缺陷
第八节 合并自身免疫病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APECED
二、ALPS
三、IPEX综合征
四、HLH
第九节 与IgE升高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STAT3突变所导致的HIES
二、PGM3突变所导致的HIES
三、SPINK5突变所导致的HIES
参考文献
第三十三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进展
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第二节 AID的流行病学特点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流行病学特点
二、类风湿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三、强直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四、多发性硬化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五、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六、干燥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
七、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八、硬皮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九、问题和展望
第三节 AID的诊断
一、SLE诊断标准
二、RA诊断标准
三、抗磷脂综合征诊断标准
四、系统性硬化症诊断标准
五、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标准
六、问题与展望
第四节 AID的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是AID发病的基础
二、环境因素是AID发病的诱因
三、免疫异常是AID发生发展的直接参与者
四、受损靶细胞是AID发病的主动参与者
五、自噬异常参与AID的发生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第三十四章 风湿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风湿免疫性疾病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一、自身免疫与自身炎症
二、风湿免疫性疾病中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三、自噬在风湿免疫性疾病研究中的进展
四、微生物丛在风湿免疫性疾病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五、风湿免疫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进展
六、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第三节 风湿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进展
一、免疫细胞分析与个体化治疗
二、生物制剂及生物类似药的使用指南
三、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妊娠期用药
四、新型药物
五、抗风湿免疫性疾病药物的应用优化
第四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十五章 移植免疫研究进展
第一节 适应性免疫介导同种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
一、同种反应性T细胞的识别机制
二、介导同种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适应性免疫效应机制
第二节 固有免疫介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一、参与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固有免疫效应分子
二、参与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固有免疫细胞
第三节 同种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及相关研究进展
一、参与同种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
二、同种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免疫学机制
第四节 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一、诱导移植耐受的主要策略及其原理
二、移植耐受研究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十六章 过敏性疾病研究进展
第一节 对变态反应、超敏反应、过敏反应术语的一点认识
一、变态反应和超敏反应
二、Allergy和过敏反应
三、伪过敏和类过敏反应
四、特异反应性
第二节 过敏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
第三节 对过敏反应发生机制的新认识
一、Th17细胞在过敏性疾病中的潜在作用
二、调节性T细胞分型及其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
三、Th2细胞因子与过敏性疾病
四、树突状细胞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
五、蛋白酶激活受体及其相关介质在过敏性炎症中的作用
六、Toll样受体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
七、其他需要关注的新认识
第四节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性疾病中作用的新认识
一、肥大细胞脱颗粒信号自身放大机制
二、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激活后的信号转导及研究进展
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及研究进展
四、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相关性疾病及研究进展
第五节 过敏原疫苗及脱敏疗法的机制
一、过敏原疫苗及其优缺点
二、脱敏疗法的机制
第六节 过敏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及临床意义
一、过敏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二、过敏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三十七章 免疫耐受研究进展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分类、特性及免疫耐受的研究历史
一、免疫耐受的分类
二、免疫耐受的特性
三、免疫耐受形成和维持的因素
四、免疫耐受的研究历史
第二节 免疫耐受产生的机制及其进展
一、中枢免疫耐受机制
二、外周免疫耐受机制
三、器官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 免疫耐受研究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免疫耐受的诱导
二、打破免疫耐受在医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三十八章 生殖免疫学研究进展
第一节 母-胎免疫耐受机制研究进展
一、母-胎界面的形成及其生物学功能
二、蜕膜免疫细胞亚群的来源与功能分化
三、胎盘血管重塑与子宫内膜蜕膜化的免疫学机制
四、母-胎免疫耐受失衡与妊娠相关疾病
五、结语与展望
第二节 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研究进展
一、女性生殖道黏膜固有免疫
二、黏膜固有免疫与性传播疾病
三、性激素对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的影响
四、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十九章 兽医免疫学研究进展
第一节 兽医免疫学简史
第二节 兽医免疫学对免疫生物学的重要性
第三节 兽医免疫学及其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作用
一、动物宿主对病毒和细菌的抗感染免疫
二、动物宿主对寄生虫的抗感染免疫
三、兽医免疫学研究的工具
第四节 动物的被动免疫及其应用
一、母源抗体和乳源性免疫[31]
二、免疫球蛋白应用及来源
三、展望
第五节 动物用常规疫苗
一、病毒疫苗
二、减毒活病毒疫苗
三、病毒灭活疫苗
四、类毒素、灭活菌苗和细菌活疫苗
五、动物疫苗面临的问题
第六节 动物DNA疫苗和DNA免疫
一、伴侣动物DNA疫苗
二、家畜DNA疫苗
三、禽用DNA疫苗
四、鱼传染性造血坏死病DNA疫苗
五、结语
第七节 兽医免疫学与其他动物学科
一、兽医免疫学与免疫遗传学和基因组学
二、动物营养对免疫的影响
三、兽医免疫学和繁殖学
第八节 家禽免疫学概述
一、禽类免疫反应
二、禽类禽异嗜性粒细胞
三、家禽细胞因子概述
四、展望
第九节 兽医免疫学发展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十章 疫苗的分子设计及新型疫苗研究进展
第一节 21世纪疫苗研制的新挑战
一、疫苗接种仍是控制传染性疾病的最重要手段
二、新现和再现疾病的重大挑战
三、提高疫苗免疫保护力的持久性和高效性
四、21世纪疫苗研制的新方向
第二节 疫苗分子设计及新型疫苗研究的新策略
一、反向疫苗学策略
二、反向疫苗学2.0策略
三、免疫组学疫苗设计策略
四、结构疫苗学策略
五、疫苗组学策略
六、计算机疫苗学
第三节 新型疫苗的研究新进展
一、基于高效价广泛性中和抗体的多表位通用疫苗
二、治疗性疫苗
三、黏膜疫苗
四、多糖疫苗
五、DNA疫苗
第四节 新型佐剂的研究进展
一、上市疫苗佐剂
二、在研的新型疫苗佐剂
三、黏膜佐剂
第五节 代表性感染性疾病疫苗与肿瘤疫苗的研制新进展
一、AID疫苗研究现状
二、结核疫苗研究现状
三、疟疾疫苗研究现状
四、流感疫苗研究现状
五、肿瘤疫苗研究现状
六、治疗性疫苗现状
七、结语
参考文献
第四十一章 抗体工程研究进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治疗性抗体的靶分子
一、抗肿瘤抗体的靶分子
二、抗自身免疫病抗体的靶分子
三、其他靶分子
第三节 抗体设计、改造及人源抗体制备技术
一、抗体的结构模拟
二、抗体人源化改造
三、人源抗体制备技术
四、抗体药物的免疫原性
五、非抗体类支架蛋白
第四节 提高抗体亲和力和效应功能
一、提高抗体亲和力
二、提高抗体效应功能
第五节 抗体表达系统及抗体工程下游技术
一、抗体表达系统
二、抗体工程下游技术
第六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四十二章 抗体药物及其应用研究
第一节 抗体药物基本作用机制
第二节 国内外已批准上市的抗体药物
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欧洲药品审评署批准上市的抗体药物
二、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上市的抗体药物
第三节 临床试验阶段抗体药物
第四节 抗体药物的主要靶点及应用现状
一、抗CD3单抗
二、抗IL-2R单抗
三、抗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单抗
四、抗CD20单抗
五、抗HER2单抗
六、抗VEGF单抗
七、抗EGFR单抗
八、抗CD33单抗
九、抗CD52单抗
十、抗RSV单抗
十一、抗TNF-α单抗
十二、抗CD11a单抗
十三、抗CD2单抗
十四、抗IgE单抗
十五、抗integrin单抗
十六、抗补体C5单抗
十七、抗IL-1β单抗
十八、抗CD6单抗
十九、抗RANKL单抗
二十、抗PD-1单抗
二十一、抗CTLA-4单抗
二十二、抗CD147单抗
二十三、体内诊断产品
第五节 抗体药物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ADCC增强效应抗体药物
二、抗体偶联药物
三、抗体放射免疫偶联药物
四、双功能抗体药物
五、组合式抗体药物
参考文献
第四十三章 重组蛋白质药物研究现状及进展
第一节 蛋白质药物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分类
一、蛋白质药物及其发展沿革
二、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发展现状
三、重组蛋白质药物的特性分析
第二节 重组蛋白质药物研发、生产平台
一、重组蛋白质药物的研发流程
二、重组蛋白质药物的生产平台
第三节 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评价
一、重组蛋白质药物引起的免疫应答
二、免疫原性的影响
三、目前蛋白质药物的免疫原性
四、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五、如何减轻重组蛋白药物的免疫原性
第四节 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发展趋势
一、新生物实体
二、重组蛋白质药物的修饰
三、抗体偶联药物
四、重组蛋白质药物非注射给药
五、重组蛋白质药物联合治疗
第五节 生物类似药
一、生物类似药的定义
二、生物类似药的开发及研究现状
三、生物类似药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四、生物类似药亟待解决的其他问题
参考文献
第四十四章 双光子显微镜在免疫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双光子显微镜简介
第三节 双光子显微镜在免疫学中的应用
一、双光子显微镜常用的荧光标记方法
二、双光子显微镜常用的观测方法
三、双光子显微镜常用的观测指标
第四节 T细胞双光子显微镜研究进展
一、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二、淋巴结中T细胞的运动
三、淋巴结中T细胞的活化
四、T细胞活化的效应阶段
五、T细胞活化的调控
六、T细胞免疫耐受的双光子研究
第五节 B细胞双光子显微镜研究进展
一、淋巴结中B细胞的运动状态
二、淋巴结中B细胞的活化
三、生发中心形成
第六节 NK细胞的双光子显微镜研究进展
第七节 结语
参考文献
免疫学前沿进展(第4版)是201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曹雪涛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免疫学前沿进展(第4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