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美德是不是知识?这是我们无法逃脱的人类困境,既是道德的亦是政治的。
内容简介
政治哲人的那些纲领性文本之所以举世闻名,是因为它们具有向人们教授美德的教育规划,富于创造性,且经常引发争论。
如果美德证明是知识,按照苏格拉底的著名论述,它应当可以教授;如果不是知识,则不可教授。假如我们断定,美德不是知识,却依然可教,或者,美德是知识,但根本不可教,那么,无论哪一种情况,我们便面临一个难解之谜,而非某一自明的事实,并且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做大量解释。
柏拉图《普罗塔戈拉》的结论告诫我们,这是我们无法逃脱的人类困境,既是道德的亦是政治的。作者将通过一个重要的例子,并根据他对一般政治哲学史的解读,得出结论:倘若美德可教本质上是悖论,那是因为人的血气本身向政治哲人证明,它既是美德可教的障碍,又是其手段,因此,对任何好的政治,我们都可以根据人的境况合理地有所期待。
作者简介
编者刘小枫,1956生于重庆,四川外语学院文学学士(1982)、北京大学哲学硕士(1985)、瑞士巴塞尔大学神学博士(1993)。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兼任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2002年起任教于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古典学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为:古希腊—罗马文史、中西方古典诗学、德国近现代思想、古典政治哲学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论题 美德可教吗?
美德可教吗:政治哲学的悖论
哲人与城邦:雅法与施特劳斯学派
雅法对美国奠基的林肯式维护
美国法律与美国政体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一、评论者的偏见
二、以林肯为书的主题
三、作者对主题的处理
四、革命,理性和对法律的敬畏
五、我们美国宪法之现状
六、批评
七、结论:我们美国政体可能的未来
古典作品研究
柏拉图《普罗塔戈拉》发微
诗三百篇成书中的时代精神
思想史发微
《浮士德》批评史一瞥
一、观念和寓意:歌德时代对《浮士德》第一部的接受
二、基于文本语文学的《浮士德》研究
二、从民族主义到纳粹主义的浮士德形象
三、战后对浮士德形象的反思及再反思
五、宗教和神话视角
六、马克思主义的《浮士德》批评
七、其他视角及当代概况
结 语
“理”范畴理论模式的道家诠释
前 言
一、庄子首次赋予“理”以宇宙论意涵
二、《说卦》“穷理尽性”在主客架构下的哲学意涵
三、王弼、郭象对于“理”的阐发
四、成玄英将“理”提升为本体论最高范畴
境智相泯之境
五、程朱理本论的提出
结 论
从中日比较思想史的视野论经典诠释的“脉络性转换”问题
1.引言
2.经典中的概念的形成及其脉络性
3.跨文化的思想传播过程中之“脉络性转换”:类型与涵义
4.“脉络性转换”中的方法论问题
5.结论
旧文新刊
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
一、伟大的时代
二、楚文化的胜利
三、齐学
四、异国情调和经济势力的膨胀
五、这个时代的象征人物 ——汉武帝
六、司马迁在这一个时代中的意义
朱子仁说疏证
附 录
一、答张钦夫论仁说(《文集》卷八,下同)
二、论仁说
三、又论仁说
四、又
书评
评诺顿的《施特劳斯和美帝国的政治》
一个现代拉比的保罗论 ——评《保罗的政治神学》
美德可教吗是2005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作者刘小枫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美德可教吗》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