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和视域拓展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和视域拓展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具有历史研究与文学研究的交叉性。本书以历史主义精神还原现代文学,对作品进行审美解读,展现前沿性。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具有历史研究与文学研究的交叉性。本书旨在以实事求是的历史主义精神对现代文学做出令人信服的历史还原:以丰富的史实与辩证逻辑重建五四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历史联系;在社会历史背景下与文学史脉络中剖析李劼人、丁玲、路翎、赵树理等作家的作品,揭示其历史内涵与审美特征;重返历史现场,发掘文学史实,证明抗战文学的实存与建树,阐释东北作家群、晋察冀诗群的个性及其文学史价值;通过翻译文学,尤其是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与对芥川龙之介的接受之剖析,认识现代文学和异域文学的关系;通过学科的总结、民国史视角必要性的阐释、民族国家概念适用性的辨析,强调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品格。本书对文学经典现象及文学史脉络的历史还原式分析、对经典作品的审美解读,学术个性鲜明,颇具穿透力,显示出现代文学研究的前沿性,有助于促进学术界关于现代文学历史品格与学术方法的思考以及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自序 我的学术历程

第一章 五四文学与传统文学

第一节 论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学观

一、新文学阵营内部的复杂性

二、整理国故问题

三、新与旧的对立统一

第二节 五四时期文坛上的新与旧

一、新旧体认的矛盾

二、新诗人的旧诗缘

三、旧体诗词的生命力

第三节 五四时期反对派的挑战对于新文学的意义

一、守旧派的挑战

二、学衡派的挑战

第二章 历史脉络上的现代小说

第一节 李劼人:为巴山蜀水作传

一、“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

二、历史小说与川味叙事的独创性

第二节 丁玲:男权传统的勇敢挑战者

一、挑战之一:性爱主角

二、挑战之二:贞操质疑

三、挑战之三:归宿何在

第三节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苦吟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

一、蒋氏三兄弟的歧路

二、荒原上的心路历程

三、心灵史诗的诗性表达

第四节 从中国文学史的背景看赵树理的“三农”文学

一、古代文学的“三农”传统

二、现代文学的“三农”题材

三、赵树理“三农”文学的特色及其意义

第三章 历史还原视角下的抗战文学

第一节 抗战文学经典的确认与阐释

一、在历史还原中确认抗战文学经典

二、以多元视角阐释抗战文学经典

第二节 义勇军之歌

一、燎原之势

二、抒情表现

三、叙事表现

第三节 东北作家群创作意涵的深广空间

一、控诉与反抗

二、启蒙、左翼、救亡三条线索相交织

三、文化场景的意义

第四节 从晋察冀诗群看敌后战场文学风貌

一、晋察冀诗群命名的必要性

二、战士鲜血染红诗章

三、敌后战场的深广视野

四、“马兰草”似的文体特色

第四章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第一节 复归伊甸园的困境——论有岛武郎《一个女人》里的叶子

一、个性:觉醒与蒙昧

二、心理:冲突与崩溃

三、象征:月亮的明亮与晦暗

第二节 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

一、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历程

二、鲁迅儿童文学翻译选择的眼光

三、儿童文学翻译与鲁迅创作的关联

第三节 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世界的遇合

一、翻译与阐释

二、借鉴与创造

第五章 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性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三重使命

一、社会使命

二、学术使命

三、教育使命

第二节 现代文学研究六十年

一、“十七年”的经验教训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收获

三、现代文学学科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第三节 现代文学与民国史视角

一、民国文学的生态环境

二、民国文学的生态群落

三、现代文学中的民国风貌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国家问题

一、缘起

二、外来观念与中国国情之辨

三、中国近代史上“国家”“民族”概念的使用

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与民族之表现

五、西方民族国家理论运用的误区与可行性

张中良著作一览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和视域拓展是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张中良。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和视域拓展》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现代历史文学的传统与经验 电子书
本书由“现代”烛照与史乘重释、历史个案与文学典型、历史人物与形象嬗变三编组成。包含:现代中国历史文学之经验、情爱传奇与历史风云——谭正璧的历史小说、孔子形象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重写、勾践形象在20世纪中国戏剧中的嬗变等11章内容。
文学理论的实践视域 电子书
本书重在阐述文学理论的实践特质问题,并进一步从实践角度探讨文学理论的功能、价值以及理论机制问题,在实践走向、范畴开掘、原理反思、理论演进等方面对文学理论实践视域的展开提出重要设想,并立足学科体系、教学状态、文学现实和地方本土文学文化资源,对文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具体分析,探讨打开封闭的文学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推进文学理论建设的可能性。
传播与本土书写: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小说生态叙事研究 电子书
本书全景式考察了西方生态思潮传入中国后,中国本土生态书写的状态、成就、困境与发展趋势,以生态叙事、中西诗学比较、“本土化”三个维度为主体构架,从生态叙事主题与修辞策略、生态叙事价值重估、“本土化”选择及途径等方面展开交互性研究,深度揭示了中国当代生态叙事的史学价值、诗学意义以及民族国家特色,并对其未来“本土化”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西方文化与东亚现代文学关系研究 电子书
本书运用文化传播学、比较文学等文化、文学理论,依据西方文化与东亚现代文学关系的翔实史料,在世界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广阔视域下,论述西方文化的历史演变及特点,阐述西方文化在东亚各国的传播和影响,研究西方文化影响下东亚各国对西方文化认同心理的形成以及东亚各国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分析西方文化、文学对东亚各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猴票她爹和爹的猴儿 电子书
作者以纪实小说的手法,以即将面世的第四轮猴年生肖邮票的发行历程为主线,将36年来中国集邮界**大的传奇——猴票的前世今生进行了回顾。通过官方亲历者的视角,揭秘了1980年与2016年邮票由艺术大师黄永玉设计的两轮猴年邮票诞生的始末,以及邮政人为了创造经典而所爆发出的激情与智慧。书中还介绍了邮迷与投资者在购买猴票时,对它的痴迷、追寻、狂喜与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