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后半生

蒋介石的后半生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作者陈红民是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蒋介石与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国内蒋介石研究的专家学者。本书是陈教授在广为搜集两岸出版的各类重要史料,尤其是认真披阅了此一时期的台湾报刊,并逐日查找蒋介石言论与活动的线索,继而又专程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查抄新开放的《蒋介石日记》的基础上,长期专研,累年经营之成果,受到了海峡两岸蒋介石研究的泰斗杨天石与蒋永敬的好评与推荐,实为关于蒋介石生平的不可多得之佳作。

内容简介

  中国有“盖棺论定”之说。人死之后,其历史地位基本就确定了。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盖棺”而不能“定论”,蒋介石即为一例,在他过世之时,海峡两岸对他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他过世30多年了,无论在政界还是学界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台湾,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从“神化”到“丑化”的过程,甚至掀起过一些政潮;在大陆,对他的评价则经历着从“漫画”到“写实”的过程。现实政治的演变与档案材料(尤其是“蒋中正总统档案”与“蒋介石日记”)的不断开放,使得有关蒋介石的研究成为持续的“热点”。

  蒋介石(1887-1975),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何准确、客观地评价蒋介石,特别是研究较为薄弱的蒋介石的后半生,历来存在较大的争议。书稿专写台湾时期的蒋介石,以信史的角度,为我们完整而准确地勾绘出蒋介石在台湾26年的面貌。

作者简介

作者陈红民,1958年生,山东泰安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蒋介石与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成员。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华民国史与当代台湾史的科研工作。已出版《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蒋介石的后半生》(合著)等20余部著作;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九一八以后的胡汉民》、《晚清外交的另一种困境》等百余篇论文。

章节目录

第一章 重掌国民党政权

一 涵碧楼的新年

二 蒋、李“斗法”

三 复任“总统”

四 陈诚“组阁”

五 军队大改组

第二章 “保卫大台湾”

一 神秘的“白团”

二 政工改制,整饬军纪

三 “防谍肃奸”与制台

四 弃守海南、舟山岛

五 “精神物质总动员”

第三章 朝鲜战争与蒋介石政权之起死回生

一 “出兵”受挫

二 麦克阿瑟突访台湾

三 阻挠停战谈判

四 劫掠志愿军战俘

第四章 改造国民党

一 反省

二 建立“革命实践研究院”

三 改造经过

四 国民党“七全大会”

第五章 “反共抗俄总动员”

一 “妇联会”

二 “救国团”

三 “反共抗俄总动员”运动

四 发表《苏俄在中国》

五 “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

第六章 “建设三民主义模范省”

一 建设“模范省”的理论设计

二 推行“地方自治”

三 “耕者有其田”与“四年经建计划”

四 “反共抗俄战士授田”

第七章 “对日和约”与日台关系

一 “旧金山和会”的门外客

二 “对日和约”的曲折

三 岸信介访台

第八章 争取“美援”的种种努力

一 台海“非中立化”与“放蒋出笼”

二 宋美龄与蒋经国访美

三 尼克松访台

四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五 拒绝“海峡停火案”

六 大陈岛撤退

七 “五二四”反美事件

第九章 整肃内部稳固统治

一 越洋起诉毛邦初

二 “王世杰案”

三 “吴国桢案”

四 “孙立人兵变”

五 连任“总统”

第十章 “外交空间”的伸缩

一 处理与日本的摩擦

二 与外国领导人商讨“国际反共”

三 迎接艾森豪威尔访台

四 与法国断绝“外交关系”

五 度过台日关系的危机

第十一章 经受新的内外冲击

一 平息“监察院”、“行政院”间政潮

二 再次任命陈诚“组阁”

三 “八二三”炮战

四 为“西藏叛乱”事件推波助澜

五 制定“八七”水灾的救灾措施

第十二章 “雷震案”

一 “宪政”难题

二 第三次任“总统”

三 《自由中国》的挑战

四 “雷震案”

五 接见参加“阳明山会谈”的学者专家

第十三章 “反攻”新策略

一 制定《光复大陆指导纲领》

二 派遣武装游击队骚扰大陆

三 策动“毋忘在莒”运动

第十四章 政治新布局

一 国民党“九全大会”上再任总裁

二 推出严家淦任“行政院长”

三 处理陈诚丧事

四 第四次当选“总统”

五 打击瓦解“台独”势力

六 争取海外侨胞的支持

第十五章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一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二 推行“九年国民义务教育”

三 “反共建国联盟”

四 “讨毛阵线”

第十六章 “外交”大溃败

一 联合国席位保卫战

二 被逐出联合国

三 失去盟友

四 台日关系的决裂

第十七章 “革新保台”

一 国民党“十全大会”

二 “革新保台”

三 第五次当选“总统”

四 传子交权

第十八章 蒋介石之死

一 晚年生活

二 病逝与治丧

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章 重掌国民党政权

一涵碧楼的新年

二蒋、李“斗法”

三复任“总统”

四陈诚“组阁”

五军队大改组

第二章 “保卫大台湾”

一神秘的“白团”

二政工改制,整饬军纪

三“防谍肃奸”与制台

四弃守海南、舟山岛

五“精神物质总动员”

第三章 朝鲜战争与蒋介石政权之起死回生

一“出兵”受挫

二麦克阿瑟突访台湾

三阻挠停战谈判

四劫掠志愿军战俘

第四章 改造国民党

一反省

二建立“革命实践研究院”

三改造经过

四国民党“七全大会”

第五章 “反共抗俄总动员”

一“妇联会”

二“救国团”

三“反共抗俄总动员”运动

四发表《苏俄在中国》

五“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

第六章 “建设三民主义模范省”

一建设“模范省”的理论设计

二推行“地方自治”

三“耕者有其田”与“四年经建计划”

四“反共抗俄战士授田”

第七章 “对日和约”与日台关系

一“旧金山和会”的门外客

二“对日和约”的曲折

三岸信介访台

第八章 争取“美援”的种种努力

一台海“非中立化”与“放蒋出笼”

二宋美龄与蒋经国访美

三尼克松访台

四“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五拒绝“海峡停火案”

六大陈岛撤退

七“五二四”反美事件

第九章 整肃内部稳固统治

一越洋起诉毛邦初

二“王世杰案”

三“吴国桢案”

四“孙立人兵变”

五连任“总统”

第十章 “外交空间”的伸缩

一处理与日本的摩擦

二与外国领导人商讨“国际反共”

三迎接艾森豪威尔访台

四与法国断绝“外交关系”

五度过台日关系的危机

第十一章 经受新的内外冲击

一平息“监察院”、“行政院”间政潮

二再次任命陈诚“组阁”

三“八二三”炮战

四为“西藏叛乱”事件推波助澜

五制定“八七”水灾的救灾措施

第十二章 “雷震案”

一“宪政”难题

二第三次任“总统”

三《自由中国》的挑战

四“雷震案”

五接见参加“阳明山会谈”的学者专家

第十三章 “反攻”新策略

一制定《光复大陆指导纲领》

二派遣武装游击队骚扰大陆

三策动“毋忘在莒”运动

第十四章 政治新布局

一国民党“九全大会”上再任总裁

二推出严家淦任“行政院长”

三处理陈诚丧事

四第四次当选“总统”

五打击瓦解“台独”势力

六争取海外侨胞的支持

第十五章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一“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二推行“九年国民义务教育”

三“反共建国联盟”

四“讨毛阵线”

第十六章 “外交”大溃败

一联合国席位保卫战

二被逐出联合国

三失去盟友

四台日关系的决裂

第十七章 “革新保台”

一国民党“十全大会”

二“革新保台”

三第五次当选“总统”

四传子交权

第十八章 蒋介石之死

一晚年生活

二病逝与治丧

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蒋介石的后半生是2010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

得书感谢您对《蒋介石的后半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坚忍的土地 电子书
本书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体现了作者与土地之间的深厚感情,作品分为三个部分《故乡的路》回忆了作者印象深刻的关于走出故乡和回归故乡的故事,包括《我的小学》《学农时代》等;《故乡的河》主要收录作者关于故乡风土人情的回顾,如《家乡的轮车垱》《水车恋》等;《坚忍的土地》主要收录反映作者与土地的深厚感情的篇章,如《种田那一年》《沟东五斗的风波》等。作品内容饱含深情,体现出热爱土地的赤子之心。
隐藏的力量 电子书
本书是一部中短篇小所集,收录了70后实力女作家周瑄璞最新的中短篇小说,包括《隐藏的力量》《砂糖橘》等篇。作者善于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当下都市女性的生活、情感状态。如《砂糖橘》描写了女主人公在街边购买砂糖橘时听到小道消息,从而触动心里对自己生活的审视、自省,而后通过良好的心理建设,和个人的高素质,化解了一触即发的家庭危机,牢固地维系了亲情。塑造了一个优雅、细腻、聪明的都市女性形象。全书内容积极向上
呼吸的墨迹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童年眼镜下午茶》《家事八题》《居京小记》《一个院子》《曙光路的回忆》《一场牌局》《莎士比亚,我们隔壁的老头》等散文作品。
钢的树 电子书
本书是武术格斗题材的一系列作品,其中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同时尚武与尚德相辅相成,立功与立言立德并行不悖,现代智识、美育和传统的侠义伦理让小说中的少年男女完成了阳光成长。如《约拳》中,武术高手八戒面对力量时所呈现出的谦卑与敬畏,《跤王》中缸子对道义的坚守与执着,以及《拳王》中夏雨用尽全力与无常命运搏斗的样子,无一不令人动容。书中所扬溢的青春热血与结实深厚的成长力量吸引着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