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西方象征主义文学论文集

19世纪西方象征主义文学论文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经典书系。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一批欧美学界在象征主义文学领域的优秀成果,内容主要涉及关键概念辨析、美学内涵研究、兴盛期的横剖面考察、个案研究以及与其他文学思潮和艺术领域之关系的探讨等。

作为一部论文汇编,本书呈现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开拓论题边界的意识,尽管具体问题和研究方法各异,但无不展示出文学研究的丰富潜能,有助于人们对问题的进一步挖掘和探索。

本书力图做到学理性和可读性兼备,在教学方面对课堂讲解象征主义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简介

编者于琦,山东菏泽人,1974年9月生,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美学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访问学者。浙江省美学学会副会长。

主要学术领域为文化研究、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出版专著《齐泽克文化批评研究》,在《外国文学》《学术月刊》《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期刊发表论文十几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象征主义的三种含义

象征主义小结

象征主义的理想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的兴盛:1886年

象征、象征意义与象征主义

象征意义与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的美学

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批评:美术的意义和模糊性

印象主义诗学和象征主义诗学

现代诗歌的三次革新

诗歌流派中的颓废派

象征主义,绘画,音乐

“让双眼转动起来”:1891年前后的印象主义与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运动的结构

什么是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和后象征主义诗歌中的镜子和自我

象征主义在比利时或比利时象征主义

20世纪前十年的唯美主义

无序的符号:1890—1895年《法兰西信使》的美学、政治和象征主义批评家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和唯美主义的性及性别批评

W. H.马洛克和弗农·李的挑逗性人物

“我已告知亨利·詹姆斯别带他的朋友奥斯卡·王尔德前来”

当前和未来流派:王尔德《意图集》和《道林·格雷画像》中的詹姆斯印象

19世纪西方象征主义文学论文集是2024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于琦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19世纪西方象征主义文学论文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外国文学作品选·西方卷(下)(第2版) 电子书
刘洪涛主编的《外国文学作品选(西方卷上下第2版)》精选了从古罗马时代至20世纪外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题材,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多种流派的作品。选文皆选用经典的翻译版本,选文质量和翻译质量都很高。本次修订拟对部分选文进行替换,以期更符合教学实际。同时,还将扩充内容,分作上下两册,更全面地向学生介绍西方优秀文学作品。
西方现代文论经典导读 电子书
本书为西方现代文论双语课程教材。全书选取了现代西方文学理论的经典篇章共21篇,覆盖从形式主义到文化研究的多方面内容,从经典原文的学习入手,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的概貌,并认识不同的研究路径和方法。书中的篇章原文采用英文,并配有汉语导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原文的核心内容及重要意义。本书的编写吸收了新近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文学理论发展的趋势,凸显了人文精神的现代转型。
文学概论 电子书
就目前的“文学概论”教材来看,存在“经典”的流失问题。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特别强调用经典、选经典,在体例上遵循了概论和经典文本“一加一”的模式。基于这样的体例安排,本书各章节主要包括文学的本质特点,文学的价值和功能,文学作品的起源、存在方式和结构层次,文学创作的本质和一般过程,作家个性、素养及其后天养成,文体学及文体的基本类型,文学接受及文学批评的特点、类型、功能和原理。这些内容基本上涵盖了文学理论最
文学欣赏 电子书
文学欣赏是高职院校公共素质课教材,主要针对刚入学大学生文化素养缺失,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传统中外文化的教学,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本书由一线教师编写,教材成稿前已经在学校使用多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全书分五个模块,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文学及文学欣赏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介绍,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深入浅出,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
文学教育:新媒体时代的探索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集 电子书
在“全民阅读”被连续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新媒体变迁与当代大学生文学素养之间关系,直面当代文学教育实践,积极探索新世纪师范大学文学素养教育新路径,扎实推进文学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提升未来中小学师资文学素养,无疑应是大学文学教育以及大学文学专业建设与改革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本书从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专业素质培养与教学研究、教材研究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