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稿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情况年度报告。
内容简介
本书总报告全面疏理我国2020年度非遗保护实践中法制、名录体系建设,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数字化保护,传播传承,学术研究等问题经验与发展趋势,开展理论探讨,提出可行性建议;分题报告分门别类地分析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戏曲艺术、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非遗保护实践难点、重点问题,就难点、重点问题做学理分析和保护经验总结,提出合理化建议,并预测各门类非遗保护的趋势;年度热点对2020年度非遗热点进行评析;附录部分疏理2020年非遗保护重大事件。
作者简介
编者宋俊华,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化遗产》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编委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简介
主编简介
摘要
Ⅰ 总报告
B.1 社会转型与非遗保护的新使命
前言
一 非遗名录建设稳步推进
二 非遗法规政策更加完善
三 非遗扶贫成效显著
四 非遗传播方式日趋多元
五 非遗学术研究热点叠出
六 非遗保护交流务实有效
七 非遗保护呈现三大趋势
Ⅱ 分题报告
B.2 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发展报告
一 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的基本情况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 关于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结语
B.3 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发展报告
一 理论研究:高水平学术论文、专著与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 校园传承:“非遗进校园”持续深化,学科化进程持续加强
三 社会传承:管理工作全面深化,民众参与持续提高
四 社会传播:项目竞赛、展播演出、文旅融合的“三位一体”模式
五 创新发展:网络平台构建
六 建议与展望
B.4 守正创新:戏曲艺术实践与理论的再认识——2020年度传统戏剧发展研究报告
一 守正、创新——传统戏剧传承发展的关键词
二 抗疫、扶贫——传统戏剧保护实践的重要主题
三 传统戏剧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关于“戏曲现代化”问题的热议
四 建议与展望
B.5 曲艺类非遗保护发展报告
一 2020年度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概述
二 曲艺发展之变局
三 曲艺非遗数字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四 曲艺类非遗保护发展对策
B.6 传统美术类非遗保护发展报告
一 传统工艺振兴纵深推进中的传统美术保护现状
二 精准扶贫,传统美术扶贫取得开创性成果
三 系统性保护理念下,传统美术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
B.7 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发展报告
一 保护概况
二 网络平台对传统技艺保护的推波助澜
三 传统技艺类非遗与经济扶贫
四 问题与建议
B.8 民俗类非遗保护发展报告
一 2020年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总体概况
二 从精准扶贫到助力产业振兴
三 旅游场域中的资源化、凝视与文化权力
结语
Ⅲ 年度热点
B.9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科技融合
一 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发展
二 非遗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困境
三 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非遗数字化保护对策
结语
B.10 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实践和学术成果——兼谈粤剧研修研习培训
一 非遗研修研习计划近况
二 非遗传承人群的“研培计划”文献研究
三 以粤剧为个案,剖析传承人群研培计划
结语
B.11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经验与发展对策研究
一 各国家级生态文化保护区的建设经验
二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建设工作的特点
三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结语
B.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新论
一 我国非遗名录制度的“在地化”实践
二 清单(Inventories)与代表作名录(Representative List)辨析
三 我国“在地化”实践中名录制度的拓展
四 建立以“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为主导的非遗清单
B.13 论非遗学科化的理论建构与发展路径
一 非遗学科化的概念提出与理论建构
二 教育学视阈的非遗学科化理论建构
三 民俗学与民族学视阈的非遗学科化理论建构
四 音乐学与舞蹈学视阈的非遗学科化理论建构
五 美术学与设计学视阈的非遗学科化理论建构
六 非遗学科化建设的域外经验
七 非遗学科化建设展望
Ⅳ 附录
B.14 2020年度非遗大事记
Abstract
Contents
皮书
皮书数据库
基本子库
法律声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1)(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宋俊华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1)(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