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总报告对2019年我国的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总态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展望与政策建议等相关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总结。
内容简介
书中分题报告在整体观照各门类非遗保护进程的同时,更注重揭示其趋势变化,探讨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并得出2019年非遗十大门类的保护工作更加专业,更趋精准的结论;年度热点选取五个年度热点问题,对我国非遗保护与发展中的前沿、热点话题展开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论证;大事记整理了文化和旅游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地区2019年度非遗领域的大事。
作者简介
作者宋俊华,男,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委员会常务理事。1987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先后获得文学学士(1991)和文学硕士学位(1994)。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编委会
主编简介
摘要
Ⅰ 总报告 Ⅰ General Report
坚持中国实践推动非遗保护能力现代化
一 中国非遗保护发展的总态势
二 中国非遗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三 中国非遗保护展望和政策建议
Ⅱ 分题报告 Ⅱ Special Reports
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发展报告
一 保护情况
二 民间文学类非遗的影像记录
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发展报告
一 非遗传承:推进形式多样,校园实践火热
二 非遗传播:互动交流频繁,雅集论坛相融
三 非遗研究:学术产出丰厚、论著论文突出
四 建议与展望
传统戏剧类非遗保护发展报告
一 2019年传统戏剧保护概况
二 热点分析:传统戏剧与新媒体的融合及反思
三 展望和建议
曲艺类非遗保护发展报告
一 保护情况
二 研究和学科建设情况
三 趋势与建议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保护发展报告
一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传承保护概况
二 新时代下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的发展路径
三 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传统美术类非遗保护发展报告
一 2019传统美术类非遗保护发展概况
二 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化——传统美术的创新性发展
三 展望:传统美术营造当代生活美学
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发展报告
一 保护概况
二 “回归”经济生活
三 非遗品牌建设
四 问题与建议
传统医药类非遗保护发展报告
一 传统医药类非遗保护发展情况
二 中医药传承基地建设与收徒培训
三 中医药文化推广与公益活动
四 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五 中医药的学术研究与交流
六 建议与展望
民俗类非遗保护发展报告
一 民俗类非遗保护概况
二 非遗保护与回归生活实践
三 小结
Ⅲ 年度热点 Ⅲ Annual Hotspots
嵌入“治理”的中国非遗保护
一 国际非遗保护的治理精神
二 我国非遗保护的治理取向
三 我国非遗保护实践的多元化治理
四 互动式治理:改进我国非遗保护的一种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非遗保护
一 湾区内非遗清单构成与名录体系建设存在差异
二 非遗清单与名录体系的差异有力地推动了非遗保护进程
三 非遗清单与名录体系的差异对湾区内非遗保护机制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清徐葡萄综合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一 清徐葡萄的农业文化遗产特征
二 清徐葡萄传统生产与利用的实践和地方知识的非遗特征
三 清徐葡萄的文化景观遗产特征
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清徐葡萄作为综合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内涵
五 清徐葡萄综合遗产传承困境与保护策略
六 清徐葡萄作为综合遗产对非遗整体性保护的启示
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的路径选择
一 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的考察与分析
二 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的现实基础
三 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的路径
非遗保护工作评估发展状况分析
一 2019年非遗保护工作评估实践发展状况
二 非遗保护评估理论发展状况
三 非遗保护工作评估的发展趋势
四 非遗评估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五 总结
Ⅳ 附录 Ⅳ Appendix
大事记
文化和旅游部
安徽省
澳门特别行政区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甘肃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贵州省
海南省
河北省
河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湖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青海省
山东省
山西省
陕西省
上海市
四川省
台湾
天津市
西藏自治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云南省
浙江省
Contents
皮书数据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0)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宋俊华。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0)》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