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埃德蒙德·胡塞尔对现象学心理学的研究分析。
内容简介
在胡塞尔看来,近代心理学一味仿效物理学模式,难以真正找到自己的研究起点。
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应是指出心理活动的本质,即意向性。现象学心理学是一门根据意向性概念展开的学问,经现象学心理学还原,阐明各种心理经验及对象的基本类型,试图描述在世界中的一般人的心理本质及其经验世界如何构造。现象学的心理学既是超越论现象学的预备,也可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基础。
本书同时收入了胡塞尔1926年至1927年冬季学期与1928年夏季学期关于意向性心理学的部分讲稿、《大英百科全书》现象学条目以及《阿姆斯特丹讲稿》。
作者简介
作者埃德蒙德·胡塞尔,德国犹太人,著名哲学家和现象学的奠基人。1859年生于普罗斯尼茨,1876年毕业于奥尔缪兹城的德国公学,以后在莱比锡、柏林、维也纳等大学先后学习过物理学、天文学、数学。
他十分注重寻找他所学习的任何一门学科的根据。为此,他从天文学转向数学,又从数学转向逻辑学,最后确定效力于哲学。
胡塞尔生前发表的主要著作有《算术哲学》《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以及《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的一部分。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胡塞尔文集》总序
编者引论
1925年夏季学期讲稿
导论
§1 近代心理学的发展;狄尔泰关键性的批判(解释的与描述的心理学)
§2 狄尔泰对于他同时代的人影响有限的原因:其理解的不尽充分与理论起点所受的限制
§3 《逻辑研究》的任务与意义
§4 新的心理学之总括性特征
系统部分
§5 现象学心理学的范围:跟其他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对自然与精神概念的质疑
§6 回到前科学经验世界以及经验活动的必要性,在经验活动当中,前科学的经验世界是被给予的(经验的一致性)
§7 顾及经验世界的科学区分·科学的系统脉络建立在经验世界的结构脉络之中;一个作为普全世界结构的科学以及那些把经验对象的个别形态当作主题的具体科学·空洞的视域的意义
§8 作为先天科学的普遍世界结构的科学
§9 本质直观作为掌握先天性的真正方法
§10 直觉普遍化与观念化的方法作为获得一般世界普遍结构的工具,从经验世界出发(“自然的世界概念”)·世界科学划分的可能性以及精神科学之意涵的建立
§11 自然世界概念的科学之标示,与康德的经验概念有所区隔的经验概念·空间与时间作为世界的最普遍结构
§12 从个别经验出发的必要性,在此经验中被动综合形成统一性
§13 关于独立与非独立的真实物的研究·根据因果性确定真实的整体
§14 世界中的真实物之次序
§15 标示经验世界的心理生理真实物·相较于心灵而言具备比较高自主性的身体
§16 出现在经验世界中的精神性之形态·文化物的特性,文化物的存在是透过主体相关性而被确定的
§17 化约到作为完全只是真实特性的基底之纯粹实在·对于非真实的文化意义之排除
§18 在自然科学家的态度中主体与客体的对比
§19 在己的真正世界本身作为必要的假定
§20 在交互主体的一致性中可证实的客观性·正常与不正常
§21 心灵的阶段性构成
§22 作为因果性质的稳定实体之物理实在概念
§23 作为归纳的物理因果性·心理交织性的特质
§24 心灵的统一性
§25 普遍自然科学的理念·自然主义偏见的危险
§26 将在世界中的主体性当作客观的主题
§27 困难所在:透过排除主体性而构成的客观科学但所有主体性自身属于世界
§28 执行朝向主体性的反思目光·在反思执态中关于物理之物的感知
§29 感知场域——感知空间
§30 空间的原现前
§31 感性——作为对意向作用而言的材料的感性素材
§32 作为对象的自我被给予模式的觉察性的被给予者
§33 客观的时间性与流程的时间性
§34 内在与超越的区分,感知中的实项与非实项·作为非实项之极的客体
§35 底基的极以及特质的极·空洞意向性的积极意义
§36 感知的意向对象
§37 作为揭示内在性方法的现象学还原
§38 从外部感知出发进入纯粹主体性
§39 就感知者自身而言的感知分析
§40 时间性的问题:当下化——持存以及前摄(感知的设定性与拟设定性的改变及其对于实践生活的意义)
§41 朝向于所思态度中的对象极之反思与朝向作为对象极之基础的自我极的反思·自我极的普全综合·作为主动与习性之极的自我
§42 原创建与后创建的自我·在信念的贯彻中自我的同一性·自我的独特性在其基于信念而来的决断中表现出来
§43 作为单子之主体的整体-单子的静态与发生研究·从孤立的单子到单子全体之过渡
§44 现象学心理学既是心理的自然研究也是对于人格及相关科学的基础
§45 回顾性的自我省思
补编
A. 文章
大英百科全书条目
参考文献
阿姆斯特丹讲稿:现象学心理学
B. 附录
附录I (关于§1):〈关于近代心理学的发展〉
附录II (关于§2):〈关于狄尔泰的讨论〉
附录III (关于§2):〈人格心理学的问题〉
附录IV (关于§3):〈作为科学理论的激进逻辑〉
附录V (关于§5):〈现象学作为绝对的精神科学〉
附录VI (关于§11):〈自然性经验的本有特质〉
附录VII (关于§§15,36):〈胶囊式的心灵之误区以及透过意向性加以排除〉
附录VIII (关于§15):〈关于客观世界的身体感知结构〉
附录IX (关于§16):〈语音的结构以及奠基在其中的双重研究方向的可能性〉
附录X (关于§§16,28):〈实事的以及不同的主观(反思)的兴趣方向〉
附录XI (关于§24):〈活动、意向、兴趣及拥有〉
附录XII (关于§§24,40,41):〈关于心灵的统整性〉
附录XIII (关于§25):〈自然科学-抽象;人格科学-具体〉
附录XIV (关于§28):〈关于意向性综合之意义〉
附录XV (关于§28):〈论意向性〉
附录XVI (关于§34):〈真正的与意向的对象〉
附录XVII (关于§36):〈关于意向性的学说〉
附录XVIII (关于§37):〈透过现象学还原获得纯粹自身经验的场域〉
附录XIX (关于§37):〈关于原本经验领域的系统性描述〉
附录XX (关于§37):〈关于原本经验的问题〉
附录XXI (关于§37):〈心理学的还原与超越论的还原〉
附录XXII (关于§37):〈经验的与理性的心理学作为获得超越论现象学的起点〉
附录XXIII (关于§40):〈自我与时间〉
附录XXIV (关于§41):〈关于自我主题化的功能〉
附录XXV (关于§§41,43):〈关于单子的本质〉
附录XXVI (关于§43):〈关于单子〉
附录XXVII (关于§44):〈主体性与自然的世界概念〉
附录XXVIII (关于§45):〈关于“意向性”心理学演讲的综合回顾〉
附录XXIX (关于第278页):〈《大英百科全书条目》的第三个文本之导论〉
附录XXX (关于第296页):〈从《大英百科全书条目》的第三个文本的结语部分而来〉
附录XXXI (关于《阿姆斯特丹讲稿》):〈现象学心理学与超越论现象学〉
附录XXXII (关于《阿姆斯特丹讲稿》):〈个人心理学与交互主体心理学〉
译后记
现象学的心理学:1925年夏季学期讲稿是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德] 埃德蒙德·胡塞尔。
得书感谢您对《现象学的心理学:1925年夏季学期讲稿》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