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黄昏

紫禁城的黄昏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从西方人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与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互为印证。

内容简介

庄士敦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余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1919年—1924年,他身为溥仪的英文老师,见证和参与了溥仪所经历的一系列浮沉奇遇。

在这本“目击身经”的实录里,庄士敦不仅书写了末代皇帝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的身世,也借此勾连起从义和团运动到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冯玉祥兵变等诸多重大事件的中国近代史。

译注者高伯雨对书中提及的各个人物生平和风俗习惯都十分熟悉。全书包含两百多条译注,道出历史的诸多隐秘细节,为我们还原了真实而生动的时代面貌。

作者简介

作者庄士敦(1874-1938),英国人,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1898年赴中国,在华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1919年,庄士敦应邀至紫禁城担任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英语、数学、地理等学科的老师,开始了“帝师”生涯。他是中国几千年帝王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具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庄士敦著述颇丰,代表作有《从北京到曼德勒》《紫禁城的黄昏》《佛教徒的中国》《威海卫狮龙共存》《儒教与近代中国》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大清皇帝与“洪宪皇帝”

1919—1924年的紫禁城

毓庆宫的几位师傅

黄昏中的清廷

清王朝的吸血鬼——内务府

乳臭未干的龙

复辟派的希望与梦想

紫禁城内的几件轰动性事件

心惊胆战的一群小朝廷人物

溥仪不屑做空头皇帝的经过

紫禁城里究竟有多少无价之宝?

龙凤之喜

溥仪计划逃出紫禁城

溥仪出逃密谋的幕后导演

从建福宫失火到遣散太监

第一个汉人“内务府大臣”

溥仪捐巨款赈灾的原因

两朝末路王孙碰头的悲喜剧

我荣任管理颐和园办事大臣

囚禁光绪的玉澜堂面貌

冯玉祥逼宫前夕的紫禁城

冯玉祥逼宫的一幕

“关门皇帝”变为“溥仪先生”

逼宫的人们骂我是“坏蛋”

张作霖冯玉祥为清宫宝物失和

溥仪由北府逃往日领馆经过

洋文老师的一片“孤忠”

历尽艰辛逊帝归故乡

紫禁城的黄昏是2019年由活字文化出版,作者[英]庄士敦。

得书感谢您对《紫禁城的黄昏》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远去的亲人 电子书
本书记载了作者陈维秀自认识蒋汉杰开始的直至陈维秀离开人世这一段时期有关于蒋家的家族历史以及当时上海地下党员生活的真实写照。陈维秀,祖籍江苏无锡玉祁镇。由母亲作主,19岁嫁给姐夫——商人蒋汉杰。从1939年至1953年养育了五个子女。上海解放前她作为家庭主妇协助丈夫和子女进行地下工作。解放以后进入中国畜产公司上海分公司,直到1973年退休。2000年前后,她开始撰写蒋汉杰家史,历经数年完稿。她为蒋家
永远的战士 电子书
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英雄的精神永世长存。2018年,山东省委老干部局、省委离退休干部工委开展征集山东老战土历史资料工作。邹城市老干部局以此为契机,联合有关单位启动了“永远的战十”征文活动,以参战老战十为记录对象,讲述战争故事,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历时半年,组织30个单位80多名下作人员入户采访600多人次,查阅人事、军史、党史等资料,形成书稿42篇近30万字,真实记录了老战士的战斗经历和
汉家的日常 电子书
本书在政治史、制度史之外另辟蹊径,立足关系思维,聚焦两汉时期上自朝廷,下至临湘侯国、西北边地的候官与各地传舍运作的日常形态,致力于揭示反复进行的事务中形成的不同位置的人与律令、制度、机构的错综关系,展示了国家日常运转与维持的内在逻辑与生动细节,也对涉及两汉乃至整个王朝时期的不少基本看法提出新认识,为作者倡导开展的日常统治研究提供了一系列精彩个案。
历史的观念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涵盖了古今中西主要的历史思想和历史理论。上编为“中国历史观念”,共4章,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主要的历史观念,从先秦神意历史观一直到严复、章太炎的历史进化论;下编“西方历史观念”,共分12章,论述了西方的主要历史观念,从希罗多德的历史思考直到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历史就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史,人类的历史实践孕育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反过来,人类的理性和智慧也促进了文明的
我的情结 电子书
本书记录了傅志寰同志的求学之路、社会经历、管理实践和记忆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