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寻找日本建筑被世界认可的答案,深度剖析上百处著名建筑。
内容简介
近现代日本建筑中,流淌着“日本的国家意识”。从世博到奥运,从天皇系谱到民众关照,每个日本象征性建筑的背后,都是有关“日本特质”的争论。奥运场馆、国会议事堂、皇居等备受瞩目的国家项目,规划建造时都会回望关照伊势神宫、桂离宫等传统建筑,这体现的恰恰是民族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生相克的纠缠。
建筑中的“日本性”是怎样一步步建构并不断转变的?穿梭于一个个建筑大师与一次次理论浪潮中,在西方现代性与地域传统互动碰撞的图景里,找到日本建筑被世界认可的答案。本书不是简单地按历史顺序梳理具体事件以还原客观的“建筑史”,而是一场对“什么是日本建筑”的深度考问。
作者简介
作者五十岚太郎,1967年生于巴黎。日本建筑史学家、建筑评论家。东京大学博士,日本东北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教授。曾任2008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日本馆总策划、2013年爱知艺术三年展艺术总监。
著作涉及建筑史、都市规划、建筑社会学等领域,著有《新宗教与巨大建筑》《关于现代建筑的16章》《现代日本建筑家列传》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论 为何建筑会与日本关联
第一章 奥林匹克
1 向世界发出信号吧!
把“奥林匹克大会”带到东京
富士山麓的奥运村
外国人的宿泊之所——国策酒店
日本纪元2600年的国家事业
2 战时的日本梦想
从日本到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陷入困局的会场规划
3 悲愿·重返国际社会
策划人岸田日出刀
从师匠到丹下健三的接力
4 体育场的“传统”部分
屋顶的建筑所表现的主题
日本风格与象征性
第二章 世博
1 大阪世博·奇迹的风景
丹下健三的屋顶
来自外部的目光·来自内部的批判
地域性与屋顶
丹下的现代主义屋顶
土著的反叛
2 异国情调·日本的系谱
前川国男的日本馆
海内外的反响
战前的日本馆
灯笼的起源——外国人容易理解的设计
3 现代主义摸索的另一个日本
轰动世界的出道——坂仓准三
远离日本的杂音——杰作诞生
“日本馆设计者”的荣光与职责
日本馆联结世界
4 不落俗套的日本风格
环境性能的表现
设计的重要性的缺失
威尼斯双年展的日本馆
有别于帝冠样式的感性
建筑展的展出历史
媒体的期待与日本的现实
第三章 屋顶
1 样式的嵌合体
蝇与人的合体或融合
下田菊太郎的“帝冠合并式”
异国眼光的介入
2 后现代主义发起的再评价与批判
什么是帝冠样式
与法西斯主义合作的建筑样式?
屋顶与宗教建筑
屋顶的去政治化再评价
石井和纮的后现代主义
第四章 新陈代谢
1 被发现的日式空间
装点日式意匠
黑川纪章与共生思想
受佛教影响的空间理论
层叠的边界与“内宅”的思想
2 “出云大社·伊势神宫”理论
二元论引发的“回归日本”
与出云大社碰撞出的全新形态
新陈代谢派与日本型住宅
幕后推手川添登
接合传统与前卫
第五章 民众
1 传统论争
新建筑与古建筑
海外的日本趣味风潮
对日本特质的疑义
落地的国民设计
2 绳文之物
为何会产生日本风潮
战后“民众”的登场
白井晟一与绳文之物
民众是真正的业主
第六章 冈本太郎
1 给近代的一击
绳文土器的发现
美术与建筑的联系
日本的地方与民众
2 怪诞的建筑
名为真美花艺会馆的怪兽
从内侧打破建筑
不可直视的土俗建筑
刻印在国民记忆里的高塔
第七章 核爆
1 核爆纪念碑与“民众的愿望”
秋田的大屋顶
超越民族表象的“传统扩大”
两座核爆纪念建筑
原爆堂与民众
2 “混在并存”的思想
另辟蹊径的丹下健三的同级生
两次海外旅行改变的世界观
混在并存的建筑
历史意匠论的意义
第八章 战争
1 “国民”的样式
从国民的建筑到人民的建筑
1947年的另一部著作
关于战时的国家与建筑
前川国男的战斗
2 战时的建筑理论
新国立竞技场问题与战时的日本
日本国民建筑样式的问题
空间理论派系的课题讨论
战时日本建筑理论的局限
第九章 皇居·宫殿
1 新的宫殿
京都迎宾馆的高科技派和风
昭和的宫殿重建计划
如何处理新宫殿的建筑
宫殿问题与建筑师的职能
2 明治的国家事业
明治的全新挑战
陷入困局的明治宫殿
外国设计者与国家工程
以洋风建筑为目标的赤坂离宫
第十章 国会议事堂
1 象征国体的建筑
世界上的议会建筑
日本的国会议事堂
怎样的政治空间
围绕日本特质的议论
2 对国会议事堂的评说
肩负建筑界未来的项目
美术界眼中的国会议事堂
以不满收场的设计竞赛
后记
译名对照表
建筑日本:现代与传统是2021年由理想国出版,作者[日] 五十岚太郎。
得书感谢您对《建筑日本:现代与传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