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与秩序: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与转向(1895—1995)

动力与秩序: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与转向(1895—1995)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理解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新视角和新方式。

内容简介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19世纪晚期,中国文化精神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表现出对社会发展“动力”的强烈追求,至20世纪末则转向对“秩序的重建”的关切,并探问“新轴心时代”的前景。

围绕社会哲学的双重焦点,中国现代三大哲学派别分别从客体、主体和主客体交互作用出发提出其社会动力学;又分别以平等、自由和历史连续性为基点,各自提出其社会秩序原理,并为其理想做出哲学辩护。

基于宏阔的历史背景,本书围绕对“动力与秩序”的哲学论辩作深度的分析,提供了理解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新视角和新方式。

作者简介

作者高瑞泉,哲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至1988年师从哲学家冯契攻读中国哲学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至今,现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ECNU Review(《华夏学术》)主编,中国孔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心理事,复旦大学中华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副院长。曾赴挪威卑尔根大学科学论研究中心、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从事合作研究,任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等数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曾经主持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出版著述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二十余篇。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作为时代之自我理解的哲学史研究

第二节 中国现代哲学的书写方式

第三节 文化精神的历史性转向

第四节 观念史的社会哲学考察

第二章 救亡与求道

第一节 失序的危机与儒家的分化

第二节 “天演哲学”与中国道路的探寻

第三节 “不忍人之心”与大同世界

第四节 “仁以通为第一义”与“以心力挽劫运”

第三章 革命世纪的社会动力学

第一节 革命世纪

第二节 动力的追寻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开展

第四节 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线与秩序原理

第五节 哲学激进主义的兴起

第四章 现代新儒家的“返本开新”

第一节 从“意欲论”“心本论”到道德理想主义

第二节 秩序的重建

第三节 儒家社会主义还是儒家自由主义

第五章 后启蒙时期的理想世界

第一节 启蒙的遗产与反思

第二节 大陆新儒学:从心性儒学到政治儒学

第三节 “主体性”及其分化与消隐

第四节 重建“信德”

第五节 新轴心时代与世界秩序的重构

征引文献举要

索引

后记

动力与秩序: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与转向(1895—1995)是2019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高瑞泉。

得书感谢您对《动力与秩序: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与转向(1895—1995)》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匠心 追寻逝去的工匠精神 电子书
本书共分七章,分别从坚持、专注、踏实、勤奋、严谨、精进、创新等方面论述了工匠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为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们绘制了人生蓝图,规划了人生目标,教给了人们奋斗的方法。同时劝诫人们,要像工匠那样,不慕虚荣,不求名利,耐得了寂寞,经得了诱惑,静下心来,一丝不苟,干一行爱一行,专心致志,孜孜不倦,力求细节上的完美,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一心扑在工作上。执着坚守,不断精进,用“笨功夫”练就“真本事”,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批判的理论与方法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第一部从“史料批判”角度讨论现代文学史料的论著。
处世的哲学课:他人与社会的思考 电子书
十二道富含社会重要价值的哲学课题,重点探讨人际关系的问题,涉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等议题。
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转向 电子书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的计划是要为民主社会设计出一种适当的道德基础,本书是对这一目标的发展或者说扩展。
维特根斯坦与当代哲学的发展 电子书
国内维特根斯坦研究的又一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