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符号学:皮尔斯与电影美学

电影符号学:皮尔斯与电影美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首次富有成果性地运用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来探讨电影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的理论基础是皮尔士的符号学及其实用主义理论,Ehrat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方式探讨在三个主要领域中的电影意义:叙述表达,电影世界的侵占,以及电影的视角。本书作者力争采用一种综合全面的理论,与众多片面的“持中性”立场的观点不同,后者只是在某些不加批判地从心理学借用过来的“常识性”分析中派上用场。

作者简介

作者约翰奈斯·艾赫拉特,意大利宗座格列高利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开设课程有:公共关系与传播、卢曼的传媒思想、传播哲学、社会理论。有《丑闻的力量:大众传媒中的符号学》《电影与符号学:皮尔斯与电影美学、叙事及再现》。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

1.符号、范畴分类、现实性及其与电影的关联

1.1 符号的使用

1.2 意义的建构

1.3 将行为作为一种实施来探索

1.4 行为的范畴

1.5 行为的范畴形式

1.6 关系逻辑学

1.7 皮尔斯符号学的形而上学

2.皮尔斯符号学及其在电影中的实际应用

2.1 电影“是”一类符号

2.2 电影的像似性:符号学的第一原理

2.2.1 皮尔斯符号学之意义

2.2.2 电影再现如何形成电影像似符?

2.3 从电影语用学到电影实效主义

3.何谓电影?

3.1 电影“是”横组合段

3.2 电影“是”符号功能

3.3 电影“是”感知

3.3.1 认知主义变体的共同特点

3.3.2 被认知的现实性以及符号中的认知

3.4 电影“是”移动的物质或时间

3.4.1 作为陈述活动的电影时间

3.4.2 作为直觉和分化的电影时间

3.5 电影会成为什么:比较、协调并拒绝理论对象

4.电影及电影理论中的叙述

4.1 叙述学的问题,皮尔斯及电影

4.2 符号的叙述时间

4.2.1 连续性

4.2.2 时间的符号化过程

4.3 电影时间

5.叙述、时间及各种叙述理论

5.1 利科的“摹创”(Mimesis)

5.2 海德格尔的“绽出”(Ekstasis)

5.2.1 利科根据亚里士多德重读海德格尔

5.3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Poesis)

5.4 格雷马斯的“符号化”(Semiosis)

5.5 博德维尔的形式主义

5.6 奥尔米的《创世纪》

6.电影中的陈述活动

6.1 陈述活动:从模糊性到普遍性

6.1.1 陈述活动为何实用

6.1.2 作为符号过程的陈述活动

6.2 叙述的陈述活动

6.2.1 陈述活动理论(A)的电影标记

6.2.2 使用身份比喻的理论(B)

6.3 电影中的修辞陈述活动:修辞格的意义

6.4 电影中的美学陈述活动

6.4.1 审美问题

6.4.2 作为一种规范性科学的美学

6.4.3 作为感觉和思维联想的美学

6.4.4 审美符号的实用性

6.4.5 审美陈述活动或电影艺术的符号实践

6.4.6 审美像似符和电影“像似论”

6.4.7 电影叙述的审美及审美化

6.4.8 电影和某些像似理论中存在现实性的审美化

6.4.9 不同层面的美学:洛特曼和形式主义

6.5 电影中的两种美学过程

结语

参考书目

电影符号学:皮尔斯与电影美学是2015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意] 约翰奈斯·艾赫拉特。

得书感谢您对《电影符号学:皮尔斯与电影美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学与思 电子书
本书是作者学习与实践成果的结集。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对新时代强军兴军思想的学习体会,对部队文化建设的探索,对提高个人素质的思考,以及在部队采访调研过程中的感悟;二是电影、电视剧、纪录片评论,以军事题材为主,兼顾一些具有深远影响的影视作品;三是书评,从主题表达、叙事逻辑、人物建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四是戏剧初探;五是创作的小说与反映当代艺术家生存现状的纪录片《八重塔》的脚本。
写作与沟通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于培养学生写和说的能力,将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和基本的礼仪常识融会贯通,实现能力培养和品德修养教育并举,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职场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想法,从而实现有效沟通。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写作,下编为沟通。上编包括应用写作概述、公务文书写作、职场文书写作和事务文书写作,下编包括沟通概述、沟通的语言类型、沟通的常用技巧和职场沟通。本书突出实用性,突破传统的写作文种归类方式,
与身体为敌 电子书
《与身体为敌》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备受瞩目的新作。在本书中,她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且深思的问题:身体真的可以被人类的头脑和智慧控制吗?
统计基础与实务 电子书
本书共分为九个学习情境,分别为:统计基础知识、统计设计和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动态数列分析、统计指数、抽样调查、相关与回归分,内容前线易懂,层次分明,可作为高职高专和实务工作者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