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

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通过研究梁启超关于权法律等方面的法学著述与实践来展示梁启超思想中广阔而幽深的法学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的特色在于作者通过研究梁启超关于权利义务论、法治主义、国体、国家结构、司法独立等方面的法学著述与实践,展示了梁启超思想中广阔而幽深的法学世界,描述了中国现代法学兴起的复杂而立体的过程,回顾了在那个中华文明不断寻找方向、校正方向的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中国向何处去”这个紧迫的、根本性的问题不断求索的历程。

作者简介

作者喻中,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第一章 法学家梁启超:中国现代法学的主要奠基人

一、引言:重新认识法学家梁启超

二、梁启超的法学旨趣:通往更高文明的阶梯与津渡

三、梁启超的法学视界:“西人法律之学”与“圣人法律之学”

四、法学家梁启超与相关法学家:一个初步的比较

五、梁启超如何影响中国现代法学

六、结论:梁启超是中国现代法学的主要奠基人

第二章 中国现代法理学的先声:梁启超的权利义务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界定

二、梁启超之前的权利义务观念

三、梁启超的权利概念与义务概念

四、梁启超理解的权利义务关系

五、梁启超之后的权利义务理论

六、结论

第三章 梁启超的法治主义:从救亡本位到启蒙本位的转变

一、代表性观点的回顾与评论

二、早期的救亡本位的法治主义

三、再论早期的救亡本位的法治主义

四、晚期的启蒙本位的法治主义

五、如何解释梁启超法治主义的转向

六、结论及延伸性讨论

第四章 法治主义及其对立面:梁启超对法家思想的界分

一、问题意识与基本思路

二、梁启超早年对法家思想的界分

三、梁启超后期对法家思想的界分

四、梁启超界分法家思想的域外影响

五、梁启超界分法家思想的西方背景

六、梁启超界分法家思想的意义追问

七、结语

第五章 见之于行事:梁启超宪法思想的液态属性

一、视角与理路

二、以议会为核心的宪法:来自孟德斯鸠的启示

三、追求君主立宪的宪法:保皇运动的折射

四、美式共和政体的宪法:辛亥革命的产物

五、优越于约法的宪法:一个更高的标准

六、提升国会权能的宪法:以国会约束政府

七、以职业选举与国民投票为核心的宪法

八、见之于行事:解释梁启超宪法思想的方法论

第六章 辛亥革命之镜:梁启超走向共和的思想历程

一、从甲午到戊戌:梁启超共和思想的萌芽

二、从戊戌到辛亥:梁启超虚君共和思想的形成

三、走向共和: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抉择

四、辛亥革命对梁启超共和思想的塑造

五、百年沉浮:梁启超共和思想的意义

第七章 所谓国体:宪法时刻与梁启超的共和再造

一、引言:重温1915年的“宪法时刻”

二、语境:《异哉》的政治背景

三、变迁:梁启超对国体的认知过程

四、法理:《异哉》蕴含的国体思想

五、源流:影响《异哉》的思想与《异哉》的思想影响

六、结语:认真对待国体问题

第八章 立国大方针:梁启超单一制国家结构思想的形成

一、重温一个中国“反联邦党人”的“立国大方针”

二、地方自治:辛亥革命前梁启超国家结构思想的基本取向

三、辛亥革命的发生与梁启超单一制国家结构思想的形成

四、梁启超单一制国家结构思想的双重渊源

五、同异之辨:“反联邦党人”梁启超与美国的反联邦党人

第九章 民国初年的司法独立:司法总长梁启超的理论与实践

一、问题提出、文献回顾与研究思路

二、梁启超关于民国初年司法独立的价值定位

三、民国初年司法独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四、梁启超维护司法独立的思路及策略

五、结论及延伸性讨论

后记

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是2019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喻中。

得书感谢您对《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北外法学(2020年第1期/总第3期) 电子书
本书分为四部分,包括“刑事法研究”“司法改革与司法裁判研究”“国际法与域外法研究”“行政法与社会法研究”,收录了文章《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法律规制研究》《航天保险合同条款研究》等。
实证法学研究(第一期)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办刊物,本册是第一期。
实证法学研究(第二期)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办刊物,本册是第二期。
普通人的江湖:村庄里的怨恨、冲突与纠纷解决(田野中国) 电子书
本书讲述的虽然是普通人的江湖,但江湖里的人和故事同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有理解大时代历史进程的线索。
中国土地法治与土地法研究 电子书
本书辑选了《法学研究》期刊论文13篇,内容涵盖1970年代末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改革,2003年以来的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改革以及2013年以来的农业用地“三权分置”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以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