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

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探讨了西力东侵、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近代学术变迁之大势。

内容简介

经学史学之更替、子学之凌驾经学、“汉宋之争”之折变、“国史”创制之新局诸端,选题新颖、论证严密、脉络分明。其意义,一言以蔽之,为重建中国学术之学统,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教训。

作者简介

作者刘巍,浙江省嵊泗县人。1992年7月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98年7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2013年7月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经典文史之学的修习与研究,曾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多次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优秀成果一等奖、青年优秀论文奖,著有《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第一章 经降史升: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来龙去脉

第一节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

一、引言

二、“文史校雠”之学的开拓与“六经皆史”说的发轫

三、“六经皆史”说的基本内涵

四、章氏“六经皆史”说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 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

一、“六经皆史也”:在《文史通义》位列首句之谜案

二、“六经皆史”说的传延:章氏的影响与新时代意识建构之间的互动

三、“六经皆史”说的折变与经典权威地位之失落

第二章 “今古文辨义”:康有为、章太炎的经学争议与现代人文学术

第一节 《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有为与廖平的学术纠葛

一、周公·刘歆·古文经

二、孔子与《春秋》

三、礼学中的今古学之辨

四、从“记诵之学”起脚,到“以经营天下为志”

五、《教学通义》的弃去与康有为的今文经学立场的确立

第二节 从援今文义说古文经到铸古文经学为史学——对章太炎早期经学思想发展轨迹的探讨

一、章太炎早年的经学立场

二、《訄书》初刻本所体现的经学思想——章太炎对康有为今文经说的迎与拒

三、《訄书》重订本的经学思想之大变

四、结语

第三节 康有为、章太炎经学今古文之争的“知识转型”

第三章 经、子易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及其效应

一、引言

二、“九流出于王官说”与胡适批驳此说的意义

三、“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有关的根据、要素、过程的分析

四、示范作用——“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影响

第四章 “汉宋之争”再起?——梁启超、胡适、钱穆之间的“戴震”公案

第一节 试从“科玄论战”看梁启超、胡适有关“戴震”研究之异同离合

一、频频著文

二、梁、胡心目中的戴震

三、从“科玄论战”看梁启超、胡适对戴震的同尊异由

第二节 钱穆的重明“宋学”及其对胡适、梁启超之“戴震”研究的批评

一、梁启超、胡适对戴学的推崇和宣扬的一致指向:“反理学”

二、钱穆对胡适、梁启超之尊“戴”论的辩驳

三、围绕戴震研究的学术观和文化观之争——抑扬之间的原因与意义的探讨

第五章 经学的史学化:《刘向歆父子年谱》如何结束经学争议

一、引言

二、《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学术背景

三、《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学术贡献

四、《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初始反响

五、《刘向歆父子年谱》与经学的史学化

六、余论:若干需要摆脱的经学今古文之争的消极影响

第六章 “国史”创制:《国史大纲》“重明中华史学”的新努力

一、造作新通史——时代的需要与时代的限制

二、“新史学”的内涵

三、从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新史学来看20世纪中国史学中的钱穆学派

本书结论:历史的教训

征引文献

后记

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是2013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巍。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电子书
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电子书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
权力与媒介: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传播 电子书
通过历史的视角来审视近代中国媒介与权力关系的变迁。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 电子书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四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发展史的国家,文化积累之丰富,传统价值观念之持久稳定,都是世界文明史上少见的。本书研究近代文化转型,即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化从中古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文化,转变到近现代的、与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书中比较清晰地描绘出近代文化转型的基本轨迹,揭示出此次转型的外在条件及其内在机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社会论集 电子书
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时,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精选了本所及本院同人写的文章汇编成论文集。孙中山研究历来是该院的优长学科,曾涌现李时岳、张磊、黄彦、刘望龄等一批享誉学界的著名专家,出版过多本专著。这本论文集对孙中山先生进行了多面相的揭示与研究;对清末民初的其他一些历史人物如袁世凯、陆征祥等也有专文论述。论文均言之成理,颇有见地,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