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阈下的中西诗歌情感符号

文化视阈下的中西诗歌情感符号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中西诗歌中情感符号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

内容简介

古今中外的爱情诗词及其背后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是读者十分关心的话题和阅读对象,总让人津津乐道。

本书作者运用符号学理论,从中西诗歌中深入挖掘“丝”“红豆”“衣”“肠”“杜鹃”“酒”“花”“梦”“柳”“风雨”“明月”等中西诗歌中常用的“情感符号”的内涵,带领读者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引导读者细品这种情感的诗意和文化情趣。

作者简介

作者谢艳明,文学博士、教授,主攻方向为“英语诗歌和中外诗歌研究与翻译”,目前已出版专著、教材和相关书籍达3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和译作50余篇,其中翻译作品多次入选外国文学读本。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绪论:情感符号与诗意

第一章 文化意象与情感表征

一、从伊甸园到花园

二、具有人文情怀的阳台与高楼

三、爱神:神话和传说创造的情感符号

第二章 中国式的情感表达

一、“丝”与“思”

二、相思是怨

三、转换身份说相思

四、相思不避同性

五、长相思

第三章 “信物”:文化认可的情感符号

一、“红豆”何以寄相思

二、中国传统婚恋中的“信物”

三、西方传统婚恋中的“信物”

第四章 最暖心的情感符号

一、青青子衿

二、衣带渐宽

第五章 悲催的情感符号

一、“肠”何以成为中国诗词的悲情符号

二、“杜鹃”的悲情色彩

三、“酒”的情感内涵

(一)相思情愁之酒

(二)相逢欣喜之酒

(三)消愁解忧之酒

(四)失意哀伤之酒

第六章 浪漫的情感符号

一、“陌上花开”的浪漫情怀

二、“花”与相思病

三、“人面桃花”的外表愉悦和内心向往

四、最具西方浪漫情怀的“玫瑰”

第七章 记忆:情感的心理回顾

一、“但愿记住初相遇”

二、初恋的记忆

三、“忆君心似西江水”

第八章 作为情感符号的“梦”

一、相思梦与人生情怀

二、浮生梦与家国情怀

三、幻游梦与山水情怀

第九章 离别的情感

一、诗词中的离愁别绪

二、“自君之出矣”

三、书信:离别之后的情感对话

四、“柳”:不只是送别的情感符号

第十章 风雨中的情感

一、风雨交加男欢女爱

二、“我是风”

三、“等你,在雨中”

第十一章 “明月”的情感含义

一、“冰轮初转腾”:月亮的隐喻表达

二、“竟夕起相思”

三、“千江有水千江月”

四、一样月光异样情

第十二章 悼亡:最凄苦的情感

一、苏轼和弥尔顿的悼亡诗

二、潘岳和哈代的悼亡诗

三、“曾经沧海难为水”

四、“岁岁花开一忆君”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女性的情感世界

一、“愿得一人心”的卓文君

二、“枝迎南北鸟”的薛洪度

三、“桃花得气”的柳如是

第十四章 诗人的情感世界

一、陆游与唐琬

二、纳兰心事几人知

三、“我如何爱你”:布朗宁夫妇的爱情吟唱

后记

文化视阈下的中西诗歌情感符号是2016年由湖北长江传媒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作者谢艳明。

得书感谢您对《文化视阈下的中西诗歌情感符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泰戈尔精品集·诗歌卷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泰戈尔的抒情诗《目光》《黎明盛会》《爱情的加冕》,叙事诗《婆罗门》《礼佛的宫女》《幽会》,歌词《清泉》《雨季》《流云的游伴》等诗歌作品,读者能够从中领略泰戈尔诗歌的优美、流畅、颇富哲理的艺术特点,接受美的熏陶。
郭祥正诗歌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北宋诗人郭祥正留存至今的诗歌作品为研究对象,首先采取“知人论世”的方法勾勒郭祥正徘徊于“仕”“隐”两端的行藏轨迹,以期在有宋一代士风演进嬗变的大背景下解读郭祥正独特个性及其放旷诗风的形成原因。而后,本书从内容、体裁、意象、章法、风格等多个方面描摹郭祥正诗的本来风貌,在解读其诗歌艺术性的同时,也将这些诗歌用作对郭祥正心路历程的注解,以此来展现诗人以诗传心曲、爱诗如生命的美好情怀。
中国诗歌研究(第14辑) 电子书
《中国诗歌研究》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诗歌研究。栏目设置有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中国诗歌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研究、当代海外华人诗歌研究及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诗学史及诗学文献研究、青年论坛等。在海内外学术界有很好的声誉,是广大诗歌爱好者和广大师生的重要参考书。
蒲宁文集 诗歌 散文 游记卷 电子书
本书共收录诗歌一百四十首,散文十八篇,游记六篇。蒲宁的诗歌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咏景诗,吟咏俄罗斯四季的美景;一类是感怀诗,抒发哲理感慨,意象悠远,深婉含蓄,发人遐思。一类是爱情诗,此类诗在其诗歌创作中所占比例微小,仅数十首。这些诗歌是蒲宁创作中当之无愧的璀璨明珠。蒲宁的散文在他同时代人中一直被视为楷模,他的散文细节真实,富有韵律感与节奏感,即便描写自然也绝不脱离人的生活流程。他能将诗、画与散文熔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