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荀子

提问荀子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妙趣横生、精彩纷呈,轻轻松松学国学。

内容简介

荀子与孟子是孔子身后并称于世的两位儒学大师,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又综合百家之学,取百家之长,形成了“名实相副”的荀学。

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分最为老师、天人相分、化性起伪、隆礼尚法、富国裕民、综汇百家、千秋荀学七章,全面、客观地介绍了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况的生平、思想和贡献。

作者简介

作者郭志坤,著名出版家,历史学家,首届上海出版人金奖、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获得者,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曾策划“中国断代史系列”。

主编《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著有《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荀子评传》《先秦诸子宣传思想论稿》《中华一万年》(与陈雪良合著)等,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和历史学的普及工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最为老师

一问荀子

二问荀子

三问荀子

四问荀子

五问荀子

六问荀子

七问荀子

八问荀子

九问荀子

一〇问荀子

一一问荀子

一二问荀子

一三问荀子

一四问荀子

一五问荀子

一六问荀子

一七问荀子

一八问荀子

一九问荀子

二〇问荀子

二一问荀子

二二问荀子

二三问荀子

二四问荀子

二五问荀子

二六问荀子

二七问荀子

第二章 天人相分

二八问荀子

二九问荀子

三〇问荀子

三一问荀子

三二问荀子

三三问荀子

三四问荀子

三五问荀子

三六问荀子

三七问荀子

三八问荀子

三九问荀子

四〇问荀子

四一问荀子

四二问荀子

四三问荀子

四四问荀子

四五问荀子

四六问荀子

第三章 化性起伪

四七问荀子

四八问荀子

四九问荀子

五〇问荀子

五一问荀子

五二问荀子

五三问荀子

五四问荀子

五五问荀子

五六问荀子

五七问荀子

五八问荀子

五九问荀子

六〇问荀子

第四章 隆礼尚法

六一问荀子

六二问荀子

六三问荀子

六四问荀子

六五问荀子

六六问荀子

六七问荀子

六八问荀子

六九问荀子

七〇问荀子

七一问荀子

七二问荀子

七三问荀子

七四问荀子

七五问荀子

七六问荀子

七七问荀子

七八问荀子

七九问荀子

八〇问荀子

第五章 富国裕民

八一问荀子

八二问荀子

八三问荀子

八四问荀子

八五问荀子

八六问荀子

八七问荀子

八八问荀子

八九问荀子

九〇问荀子

九一问荀子

九二问荀子

九三问荀子

九四问荀子

九五问荀子

九六问荀子

九七问荀子

九八问荀子

九九问荀子

一〇〇问荀子

第六章 综汇百家

一〇一问荀子

一〇二问荀子

一〇三问荀子

一〇四问荀子

一〇五问荀子

一〇六问荀子

一〇七问荀子

一〇八问荀子

一〇九问荀子

一一〇问荀子

一一一问荀子

一一二问荀子

一一三问荀子

一一四问荀子

一一五问荀子

一一六问荀子

一一七问荀子

一一八问荀子

一一九问荀子

一二〇问荀子

一二一问荀子

一二二问荀子

一二三问荀子

一二四问荀子

一二五问荀子

一二六问荀子

一二七问荀子

一二八问荀子

一二九问荀子

一三〇问荀子

一三一问荀子

一三二问荀子

第七章 千秋荀学

一三三问荀子

一三四问荀子

一三五问荀子

一三六问荀子

一三七问荀子

一三八问荀子

一三九问荀子

一四〇问荀子

一四一问荀子

一四二问荀子

一四三问荀子

一四四问荀子

一四五问荀子

后记

提问荀子是201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郭志坤。

得书感谢您对《提问荀子》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论自愿为奴 电子书
"""论自愿为奴""是一篇讨论专制政治的论文。他提出了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即权力对民众的合法性问题。拉波埃西试图分析民众对权威的屈从,解释统治和受奴役的关系。作者引证了很多古代史实,以古代历史来评价他所处时代的政治。该文最初发表于1576年。""论自愿为奴""是近现代政治哲学的一篇重要文章,后来在不同时代,被不同政治色彩的人士广泛引用。就拉波埃西的职业而言,他本是政府机构的一员,他也是权力的忠实仆
影像中的生死课 电子书
这是中国大学中罕见的直面生死的课程,是陆晓娅老师自2012年起在北师大开设的同名公共选修课的授课笔记实录。
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 电子书
本书以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取径,研究有明一代最重要的学术运动——阳明学的兴衰。
莫斯科日记 电子书
本书是本雅明生活转折时期最个人化的文本,是了解本雅明本人思想转折的重要作品。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电子书
书中截取了形成早期浪漫派“批评”概念的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机,梳理了早期浪漫派思想家对“批评”这个概念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