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之余光”:周作人对古希腊文化的接受研究

“希腊之余光”:周作人对古希腊文化的接受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深入探讨古希腊文化对周作人思想影响,强调其比较文学创新价值,拓展周氏研究空间。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与翻译家,周作人与日本文化-文学间的密切联系已为学者所熟知,但对影响周氏的另一重要精神资源古希腊文化,学界尚未有高度重视与深入展开。本书填补学术空缺,集中对古希腊文学、哲学与宗教文化如何参与了周作人认知框架的生成与思想的内在逻辑演变这一问题展开了细致的探讨。该书突破文学史概述式的、有关古希腊文化的泛泛理解,以及对于周氏与古希腊文化关联的静态描述框架,通过原始文献的钩沉与梳理,努力还原周作人译介、理解与阐释古希腊文学-文化的动态过程,尝试以发生学的意义上考察西方古典文化之于周氏思想发展的意义,涉及到周氏接纳古希腊文化的时代语境与心理动因,具有比较文学方法论探索意义上的创新价值。其次,本书通过对周作人接受古希腊文化历程的回溯与分析,突破了对周氏作为散淡的现代散文家的常态认知,涉及周作人对中国现实问题与政治文化的思考,以及他以“另类选择”而参与中国社会现代性建构的意义,由此体现出对周作人研究空间的有意拓展。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三条研究思路

第一章 周作人对古希腊文化接受的三重滤镜

第一节 神话的人类学解释滤镜

第二节 唯美主义之滤镜

第三节 中国现实思考之滤镜

第二章 从古希腊诗美、物色到更广阔的社会思索

第一节 风土与爱欲——萨福诗之“美”与“现世思想”

第二节 诗外的兴趣探寻——古希腊风俗与博物学

第三节 女诗人与女性问题

第三章 被标举的古希腊“日神”思想与隐在的“酒神”

第一节 “山灵”概念的古希腊来源

第二节 “山灵的讽刺”与斯威夫特的反讽

第三节 理解与分歧——关于幽默与酒神—日神

第四节 周作人的日神倾向

第四章 古希腊宗教仪式启发的爱智者思考

第一节 “缘起”——从古希腊宗教仪式到普罗提诺神秘主义

第二节 “推进”——得墨忒尔秘仪之“净化”与“成就”

第三节 “升华”——从“受戒者”到“爱智者”

第五章 辩士、哲人与文人的身份定位

第一节 辩士(智士)的修辞术

第二节 “哲人”“智士”的纷争

第三节 文人的自由与笑

第六章 对话集映照下的古希腊各派哲学思想

第一节 犬儒派(Cynic)辩证

第二节 从显到隐的伊壁鸠鲁主义

第三节 对斯多噶派的扬弃

第四节 苏格拉底的申辩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希腊之余光”:周作人对古希腊文化的接受研究是201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媛。

得书感谢您对《“希腊之余光”:周作人对古希腊文化的接受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胡适文化观研究 电子书
胡适的整个思想体系宏大而庞杂,其文化观理论更是博大精深。胡适文化观的研究绝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也不是将散落于文献中有关文化观的只言片语采摘出来,更不是生硬胡乱地编造与罗织。本书从文化观的视角,重新诠释与爬梳胡适的理论观点,型构出胡适文化观范式;并选择胡适所参与的主要文化论战进行研究,全方位地系统展示胡适文化观的思想体系。
云南宗教文化与民族团结的关系研究 电子书
本书理论联系实际,试图建构宗教文化与民族团结关系的学说体系;立足国情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宗教观,整理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与民族团结的理论著述和工作经验,结合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战略任务,分析云南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和谐共存的历史、现状及趋势,对影响云南民族团结的各类宗教因素如宗教渗透、邪教传播、宗教极端主义、宗教文化生态失衡等问题予以重点分析,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王阳明佛教观研究:“同异”与“是非”之辨 电子书
王学不是“阳儒阴释”,而是儒学的一种新形态;它与佛教禅宗相似或相同是因为两者都把“道”内在化了。同时,它也不是“儒体佛用”,确切地说,它是“儒因佛缘”,即它是在“成为圣人”这一儒学的动因中生发出来的,佛教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只是起了助缘的作用;经过改造的佛教因素成为王学的有机成分,但不是核心要素。
老子道文化研究(2019年第2辑) 电子书
本辑共收录了13篇文章,主要涉及老子与道家思想、道家文化研究、道家文本解读、道教与社会等方面内容。
回到美自身的领域: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反思 电子书
本书通过对当代中国美学思想形态转变过程的历时性扫描,指出当代中国美学一方面在努力克服先前美学思想弊端,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对美产生新的误解,把美要么等同于认识,要么看作实践活动,甚至认为美是人的全部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出现了遮蔽美、悬置美和放大美的“非美化”现象。康德以先验批判的方式检视了人类的认识原则、伦理原则和情感原则,揭示出美与认识、美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美划边定界,成为后来西方美学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