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犯罪学学说丛论

先秦犯罪学学说丛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罪观的起源、演变,对犯罪学史的研究有极重要意义。

内容简介

罪的观念与意识是在人创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作为一种现象也同时是一种观念,其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中国古代关于罪的观念的起源与发展与西方甚至东方的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民族有着诸多的不同。然而从本源意义上而言,剥开具体形态的外衣之后的社会学和哲学意义上的关于罪的观念的本质和起源则是统一的。从这一本源意义上对罪的观念的起源进行梳理和探讨,对于研究人类关于罪的观念出现和发展的各种具体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古代犯罪学说史的考察主要还是对罪的观念考察,自然离不开对罪观念的起源这一问题的思考。本书旨在对中国先秦思想中所蕴含的犯罪学学说进行系统考察和梳理分析,尤其是对罪观念的起源问题、罪的训诂学考察、各学派关于犯罪问题的代表性学说进行考察。为我国犯罪学史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冯志伟,河北唐山人,1982年生,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民族政治制度、民族法制史,现主持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王朝涉藏重大案件处理程序研究"(批准号:14CFX057)。$$$$$冯志伟(1982—),男,河北唐山人,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法制史、中国政治制度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罪观念的起源(代前言)

1.罪观念的社会起源

2.人创造世界:人类活动的客观化

3.制度的合理化论证

4.集体意识的内在化

5.形式之罪与实质之罪

6.罪真的是法定的吗?

7.罪的本质是什么?

8.罪是假设的而不是叙述的

9.西方早期关于人性的讨论

10.无知——苏格拉底论恶的起源

11.柏拉图:人皆无意为恶

12.亚里士多德:意志的重要性

13.西塞罗论自由意志

14.奥古斯丁对恶的认识从本体论向生存论的推进

15.中世纪以后西方对善恶问题讨论的庸俗化

16.中国早期的泛神观及对人性的无意识

17.对革命的合理性反思与个体意识的觉醒

18.从对神的敬到对人自身“德”的自觉

19.“以德配天”与善恶观念的起源

20.从“吉”、“凶”到“善”、“恶”

21.中国先秦人性论特质的继续思考

第二章 罪观念的训诂学考察

22.关于“罪”字的文献解释

23.“辠”字的解构性分析

24.训“自”

25.训“辛”

26.训“䇂”

27.训“辜”、“辟”

28.训“”等

29.训“章”

30.训“罪”

第三章 《周易》对罪的认识

31.《周易》诸卦关于罪的学说脉络

32.《周易》诸卦关于犯罪问题的逻辑结构

33.《周易》对于治理犯罪问题的总体思想

第四章 先秦道家思想中的犯罪学学说

34.任自然——道家的主要学说

35.《老子》及其主要学说

36.贪欲与诈智——罪的人性原因

37.恶政与恶法——罪的政治原因

38.贫困与战争——罪的社会原因

39.儒墨道德——罪的道德原因

40.禁贪欲,去诈智,除恶政,废恶法

41.庄子及其主要学说

42.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43.道家犯罪学学说余论

第五章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犯罪学学说

44.孔子及其主要学说

45.贫而无怨难

46.礼崩乐坏

47.身之私欲

48.德礼并济,使民知耻

49.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50.德主刑辅

51.伦理屈法

52.孟子及其主要学说

53.无恒产

54.上下交征利

55.无礼义,则上下乱

56.制民之产

57.德礼教化

58.诛不仁

59.不嗜杀人

60.教而后诛

61.生道杀民

62.荀子及其主要学说

63.寡则必争矣

64.上以无法使,下以无度行

65.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66.“富之”、“教之”

67.立君上之势以临之

68.正身、定伦、治国

69.礼义生而制法度

70.先教后诛

71.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

72.公义胜私欲

73.赏不欲僭,刑不欲滥

74.治世重,乱世轻

75.子思及其主要学说

76.子思的犯罪原因论

77.德礼为主,刑罚为辅

78.赏与刑,必由其道

79.刑不逮于君子,礼不逮于小人

80.儒家的犯罪原因论

81.儒家的犯罪防治论

82.儒法犯罪观之比较

第六章 先秦法家思想中的犯罪学学说

83.管仲及《管子》中的犯罪原因学说

84.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85.赏薄则民不利,禁轻则邪人不畏

86.礼义廉耻

87.重法令

88.有功必赏,有罪必诛

89.《管子》中的犯罪学学说余论

90.商鞅与《商君书》

91.商鞅犯罪原因论

92.商鞅的犯罪预防论

93.刑无等级

94.重刑止罪

95.重刑而连罪

96.商鞅惩治官吏犯罪的思想

97.商鞅犯罪学学说余论

98.韩非与《韩非子》

99.韩非的犯罪原因论

100.“明法”、“壹刑”

101.重点治吏

102.治民以法

103.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104.专防八奸

105.韩非“法术势”结合的社会控制思想

106.韩非犯罪学学说余论

107.李斯

108.李斯的犯罪学学说

109.李斯的犯罪学学说余论

第七章 墨家思想中的犯罪学学说

110.墨家及其学说

111.墨家对犯罪的认识

112.墨家对犯罪原因的认识

113.墨家对犯罪预防与惩治的学说

后 记

先秦犯罪学学说丛论是2015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作者冯志伟。

得书感谢您对《先秦犯罪学学说丛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评价论 电子书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第2辑)”围绕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选取当前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的代表作,代表了目前国内哲学研究的主干力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评价论》主要介绍了人类对生活中的哲学的评价以及评价理论知识系统。哲学再也不能不关心人生的痛痒,作为无色透明的王国而存在了,它应当关心人和人的内心世界,有丰富的个性色彩,与现实的人一起走上凶吉未卜的探索之路
爱有差等:先秦儒家与华夏制度文明的构建 电子书
本书以文化散论的形式,围绕先秦儒家与华夏制度文明的构建这一主题,从孔孟经典著述原文出发,归纳并阐述先秦儒家对国家治理的各项制度主张。包括政治制度(强调君主、贵族、平民三方势力均衡)、经济制度(主张自由贸易)、刑罚制度(反对连坐)、统筹制度(合理税收、储蓄未来)、分配制度(比如森林使用权)、福利制度(“哀哉鳏寡”),等等。书稿反复强调建立在“爱有差等”基础上的小共同体(家庭、家族、社区)的重要性,认
论自愿为奴 电子书
"""论自愿为奴""是一篇讨论专制政治的论文。他提出了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即权力对民众的合法性问题。拉波埃西试图分析民众对权威的屈从,解释统治和受奴役的关系。作者引证了很多古代史实,以古代历史来评价他所处时代的政治。该文最初发表于1576年。""论自愿为奴""是近现代政治哲学的一篇重要文章,后来在不同时代,被不同政治色彩的人士广泛引用。就拉波埃西的职业而言,他本是政府机构的一员,他也是权力的忠实仆
方以智心性论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关于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心性论的研究成果。
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 电子书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贺来力作,阐发了马克思辩证法对于解决当代哲学内在矛盾、推动哲学未来发展方面所具有的重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