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学史十讲

中国经学史十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经典经学史入门读物全新归来,突破性的提出了“学随术变”的观点,揭秘各朝学者著书立说背后的目的。

内容简介

“经”原先只是指代一种纺织工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其逐渐变成了唯指孔子亲授的儒家五经的专称。朱维铮先生认为,自独尊儒术,占统治地位的经学便以学随术变为主导取向。所谓“学随术变”即司马迁首先揭示的“以经术缘饰吏治”,据经传释义争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朱先生治学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多角度审视历史,尽力还原其真实性,本书正是朱先生据自己的观察,为经学史提供的一种全新视角。

作者简介

作者朱维铮,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生前为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从教52年。2006年获德国汉堡大学荣誉博士,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头个荣誉博士,也是自季羡林之后德国高等学府授予中国人的第二个荣誉博士。朱先生治学严谨,功力深湛,眼光独到,笔锋犀利,具有深刻的现实关怀,是19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治学范围涵盖中国经学史、中国史学史、中国近代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等多个领域,已刊论文及讲演录二百余篇,著作十余种,主持整理、编选和校注重要典籍近百种,《走出中世纪》等翻译成英文出版,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初版小引

第一讲 简说中世纪中国经学史——过程、特征与文献

第二讲 中国经学与中国文化

经学、儒学与孔学

儒术与经学

有一以贯之的传统么?

周孔与孔颜

怀疑经学与孔孟之道

尊信与不信

赘语

第三讲 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经学

传统与儒学不是等价物

不存在单一型的儒家传统

也没有不可分解的文化传统

现代史上的三种传统

如何理解制度化的儒学

怎样诠释中国经学诸形态

一点希望

第四讲 中国经学的近代行程

解释清代经学史的一个关键

由近及远的怀疑与否定

经学内部的异端思潮

难以遏制的瓦解态势

走向“山穷水尽”?

第五讲 儒术独尊的转折过程

常识引出的疑问

时间记录的矛盾

西汉儒术的先驱

学老子者面临挑战

推尊儒术的重大挫折

罢黜黄老取得成功

赘语

第六讲 《论语》结集脞说

《论语》是唯一可信的孔子史料吗?

谁是《论语》原始结集的主持者

原始结集本的“失踪”

西汉的三种传抄本

张禹和《张侯论》

郑玄和《论语》今本定型

第七讲 汉学与反汉学——江藩的《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和方东树的《汉学商兑》

正负两面的“清学”挽歌

自成特色的扬州学派

“汉学师承”的陈述矛盾

汉学家蔑视桐城派

江藩述宋学抑南扬北

《汉学商兑》的价值

方东树骂汉学“六蔽”

没有算清的两套总帐

第八讲 晚清的经今文学

清前期的“帝学”

孔广森和庄存与

改变汉学的尺度

“凭借经义以讥弹时政”

“以复古为解放”

“破乾嘉之门面”?

戴望与廖平

康有为和皮锡瑞

清亡前的变质与变形

第九讲 重评《新学伪经考》

早期的乌托邦设计

康有为这个人

廖平与康有为

《伪经考》成书

《伪经考》的逻辑和意向

朱一新驳《伪经考》

《伪经考》仍待研究

第十讲 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后记

周予同和中国经学史

经学的分歧与分派

孔子问题的真相

经的次第和经的幽灵

经宋学与朱熹

今文学和新史学

经学史研究的曲折道路

附录 中国经学史选读文献提要

中国经学史十讲是1970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作者。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经学史十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现代史 电子书
本书论述1919年至1949年的历史,从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到国民党统治的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史鉴录. 隋~五代十国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杨坚大索貌阅,赵绰搓龙威,辛公义散财,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李渊施行租庸调制等。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电子书
赵一兵、王晓惠、殷向飞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高职院校人文通识读本)》以专题形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个层面人手,涵括了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整体特征,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变迁,汉字的特点及演变历程,传统饮食文化及其中所蕴含的礼俗特色,传统服饰文化的演进及特质,紫禁城的建筑和封建礼制,科举制度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讲述宋代汴粱城的社会生活,孔子思想
中国近代史 电子书
《中国近代史》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中国近代史》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中国近代史 电子书
一部好看又权威的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