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的战争:丘吉尔亲述二战

不需要的战争:丘吉尔亲述二战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部视角独特的二战回忆之作,揭秘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家、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全景式历史巨著,专业的战争史料

  

内容简介

  《不需要的战争:丘吉尔亲述二战》选自丘吉尔的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以英国人的角度讲述了二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揭密了中、英、美、苏各大国间许多鲜为人知的政治、军事内幕,是一部全景式的历史著作。如果你对二战具体的军事和政治细节感兴趣,并且厌倦了大段引用各种文件和数据的唠唠叨叨,想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对二战前后整个世界的历史做大略的脉络梳理,这会是个不错的读本。现在,吉尔带你开启这场精彩的二战之旅吧。

作者简介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20世纪政坛风云人物之一,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英国取得了战争最后的胜利。

1953年,丘吉 尔凭借较高的文学成就,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一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章节目录

序言

第1 章 打赢了战争,只是开始

第2 章 我对下一次大战的预言

第3 章 下士阿道夫和元首希特勒

第4 章 英、法的底牌已被摸清了

第5 章 慕尼黑悲剧:被出卖的不只是捷克

第6 章 大战爆发,德国入侵波兰

第7 章 临危受命:我来组成新的内阁

第8 章 难以忘却的牺牲和努力

第9 章 敦刻尔克大撤退

第10 章 竞相争夺:狼与熊

第11 章 惨烈的不列颠空战

第12 章 《租借法案》,来自美国的支持

第13 章 心怀叵测的“盟友”

第14 章 地中海、大西洋和北非的硝烟

第15 章 巴巴罗萨:苏德战争的开始

第16 章 我与罗斯福的会晤及《大西洋宪章》

第17 章 对苏联人的援助

第18 章 日本与珍珠港

第19 章 《联合国公约》签字

第20 章 北非、东南亚和大西洋上的挫折

第21 章 转租失败:中途岛、阿拉曼和斯大林格勒

第22 章 墨索里尼的垮台

第23 章 我与罗斯福、蒋介石的开罗会议

第24 章 我与罗斯福、斯大林的德黑兰会议

第25 章 诺曼底登陆、解放巴黎以及德国火箭

第26 章 苏联人的胜利和华沙的殉难

第27 章 1945 年10 月,莫斯科

第28 章 我与罗斯福、斯大林的雅尔塔会议

第29 章 罗斯福逝世与德国投降

第30 章 波茨坦:我的记载告一段落

编后记

不需要的战争:丘吉尔亲述二战是2015年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作者[英]温斯顿·丘吉尔。

得书感谢您对《不需要的战争:丘吉尔亲述二战》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真理的追求 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简明读本》系列丛书是专门为读者组织编写的一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通俗理论读物,本系列丛书紧紧围绕十八大精神,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引导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理论和制度,引导读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人化的自然 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简明读本》系列丛书是专门为读者组织编写的一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通俗理论读物,本系列丛书紧紧围绕十八大精神,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引导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理论和制度,引导读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法治的尺度 电子书
本书精选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室等科研部门开展实证法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分实证方法与理论创新、立法发展与人大建设、法治政府与政务公开、司法改革与解决执行难、司法公开与法院信息化、地方法治实践与基层社会治理六大板块,系统展示了近年来中国各领域法治建设的进展与成效,为各界了解中国法治发展的脉络提供了窗口。
最亮的星 电子书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全国教师志愿服务联盟和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我的志愿服务故事”优秀征文选集。编委会从优秀征文中精选了51篇结集出版。文集共分四个部分,从不同侧面,真实记录了当代教师志愿者的时代风采和责任担当,体现了广大教师群体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书中还配有每位作者的征文和个人志愿服务事迹简介和活动图片,本书适合广大教
国家治理的逻辑 电子书
本书是作者过去10多年来围绕国家治理撰写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多数已经公开发表,并且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这些文章试图从多个角度阐释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和国家治理改革的艰巨性,并且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路径和方式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