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脱胎于复旦大学文科专业大类培养基础课程,打破了传统的以文学史讲解为主、作品阅读为辅的教学模式。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经典”套书分《古代诗词卷》、《古代散文卷》、《古代小说戏曲卷》三种,对中国传统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分门别类,汇编成册。每种教材按时间前后顺序编排,内容既有此阶段文学概貌概述,又有作品题解和注释,亮点在于以作品为点,带出文学史经脉,在突出作品精读精解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形成一定的文学发展史观。

作者简介

编者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复旦文史研究院双聘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著有《庄学文艺观研究》、《庄子精读》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前言

导论

一 文字

二 文道与文德

三 文体与文法

先秦散文

《尚书》

无逸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晋公子重耳之亡

晋楚城濮之战

《论语》

富与贵

宰予昼寝

楚狂接舆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庄子》

逍遥游

秋水

《战国策》

范雎说秦昭王

冯谖客孟尝君

燕太子丹质于秦

秦汉六朝散文

李斯

谏逐客书

贾谊

论积贮疏

鸟赋并序

司马迁

史记·李将军列传

报任少卿书

班固

汉书·苏武传

张衡

归田赋

赵壹

刺世疾邪赋

王粲

登楼赋

曹植

洛神赋并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向秀

思旧赋并序

潘岳

秋兴赋并序

陶渊明

闲情赋并序

五柳先生传

鲍照

芜城赋登广陵城作

江淹

别赋

孔稚

北山移文

庾信

哀江南赋序

唐宋元明清散文

王维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李华

吊古战场文

韩愈

原毁

祭兄子十二郎老成文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张中丞传后叙

进学解

柳宗元

钴鉧潭西小丘记

蝂传

欧阳修

朋党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苏轼

留侯论

超然台记

后赤壁赋

元好问

市隐斋记

吴澄

送何太虚北游序

虞集

尚志斋说

王守仁

瘗旅文

李贽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袁宏道

虎丘记

锺惺

浣花溪记

张岱

陶庵梦忆序

黄宗羲

原君

柳敬亭传

侯方域

李姬传

袁枚

祭妹文

姚鼐

古文辞类纂序

汪中

自序

龚自珍

病梅馆记

曾国藩

祭汤海秋文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是2019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引驰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走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文学 电子书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力图借助此项重大倡议推动丝路文化研究,并通过具体研究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因此,2015年8月20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举办了“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学”研讨会。本论文集收录的论文,就是从与会者提交的30余篇论文中选出的。这些论文涉及文学、历史、宗教、音乐、美术、探险、中外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展现了丝路文化的丰富性。
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研究 电子书
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是一个以反对日本传统汉学和中国学(二战前被称作“支那学”)为目标的社团,在20世纪日本中国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竹内好和武田泰淳等人创立。本书以中国文学研究会出版的会刊《中国文学》为线索,将中国文学研究会置于日本的汉学制度、学术制度、政治意识形态、出版制度和对外扩张等具体语境中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梳理大量的基础资料,从发展史的维度去探讨其在日本中国研究中的历史地
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 电子书
《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是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主办的论文集,囊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学、文艺学、比较文学等学科,共收入论文23篇,主张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坚持科学性、建设性原则,鼓励学术创新。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 电子书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创新工程项目自2012年立项以来,全体成员精诚合作,力图从转型期文学史研究、民间视角与经验研究、文学经验与价值研究、域外与本土深度互动四个层面,遵循社会史视野和思想史考察相结合的路径,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根本特征,从中淬炼出与20世纪革命大潮相伴而生的中国经验,以资当下中国文化与道德价值观的重建。本书是上述议题协同研究的第一次结集。
中国古代文论 电子书
本书呈现了从先秦到近代中国各体文学理论及批评的发生发展历史,既注意揭示孳乳传统文学观念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多重影响,准确阐释历代文论的大本大宗,又兼顾其逻辑发展链条中常被人忽视的变化细节,从而较完整地勾勒出古代文论发展的整体样貌。本着总体史的理念,注意长时段中古人所体现的致思习惯和言说方式之于文论发展特殊性的关系,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本书可用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教学研究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