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祭祀研究

孔庙祭祀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规范和改进当代孔庙祭祀仪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孔庙祭祀在中国古代是一项常行的礼仪活动。它既是学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实施教化的重要举措。一次完整的祭孔活动主要由以下要素组成:祭祀场地、祭祀时间、享祭者、献祭者、祭祀品物、祭祀乐舞及祭祀仪式等。在两千多年的祭孔历史上,这些要素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本书从孔庙、享祭者、献祭者、祭品与祭器、祭祀乐舞、祭祀名类与释奠程序等方面对孔庙祭祀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从礼的角度对祭孔活动这一有机整体进行礼制、礼仪、礼物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董喜宁,2011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研究方向为唐宋史、礼制史。曾在《史学月刊》《孔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秦桧久相与高宗朝的政局制衡》《孔庙孔像考》等论文多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工作指导委员会

岳麓书院国学文库编委会

序一

序二

总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资料性文献

二 近代研究论著

第二章 孔庙

第一节 古代的庙与祭祀

一 古代的庙

二 古代的祭祀

第二节 孔庙原始与沿革

一 孔庙的建立与初期发展

二 庙学制的出现及孔庙发展的繁盛期

三 孔庙庙制演变

第三节 孔庙之生存与竞争

一 各地孔庙的生存状况

二 孔庙与周公庙、齐太公庙、圣师殿间的潜在竞争与冲突

三 孔庙与道观、寺庙的对峙

第三章 孔庙中的享祭者

第一节 正祀——孔子

一 孔子谥号演变

二 孔庙孔像考

第二节 配享——四配

一 四配形成过程

二 四配位向演变

三 四配成型过程中的探索与变数

第三节 从祀——十哲(十二哲)

一 十哲源起与相关争论

二 十哲中的人员流动与增补

第四节 从祀——先贤先儒

一 “七十子”与先贤沿革

二 “二十二贤”与先儒沿革

三 先儒从祀标准取则

四 先贤先儒设位演变

第五节 追祀——启圣祠(崇圣祠)

一 孔庙从祀位序上的人伦危机及相关解决方案

二 启圣祠的设立及新推尊方式的产生与运用

第四章 孔庙中的献祭者

第一节 祭孔之衍圣公系统

一 衍圣公袭封沿革

二 孔府中的圣裔职属

三 孔府属官

第二节 祭孔之政教系统

一 皇室祭孔

二 官员、学生祭孔

三 祭孔人员组成

第五章 孔庙祭品与祭器

第一节 历代孔庙品物沿革

一 孔子正位祭品沿革

二 从祀位祭品沿革

三 历朝释奠品物数量及花费

第二节 祭品名义及制作法

一 祭品细项及相关要求

二 祭品制作法

第三节 祭器名义及摆设

一 祭器名义及特点

二 历代释奠祭器祭品设位

第六章 孔庙祭祀中的乐与舞

第一节 礼与乐的关系及其社会功能

一 礼与乐的关系

二 礼乐的功能

三 礼乐的雅与俗

四 礼乐的规格

第二节 孔庙祭祀用乐沿革

一 释奠乐制沿革

二 释奠乐章沿革

三 阙里祭孔用乐

四 学庙释奠演乐困境

第三节 乐器名义及设位

一 乐器名义

二 历代释奠乐县设位

第四节 孔庙祭祀中的歌与舞

一 祭祀中的歌与歌者

二 孔庙祭祀中的文舞与武舞

三 舞人与舞佾

四 舞容节式及内涵

五 舞蹈中的缀兆与表

六 文舞舞器与武舞舞器

第五节 孔庙祭祀中的导引乐、乐舞转班过程及礼乐契合节奏

一 导引乐的功能及曲目演变

二 乐舞生进班、退班过程

三 礼乐契合节奏(以清代为例)

第七章 孔庙祭祀名类及释奠程序

第一节 孔庙祭祀名类及释奠祀期安排与地位变化

一 孔庙祭祀名类祭

二 释奠祀期由来

三 释奠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地位变化

第二节 阙里释奠仪注

一 祭前准备

二 祭祀过程

第三节 国学、州(县)学释奠仪注及沿革

一 国学释奠仪注

二 州(县)学释奠仪注

三 历朝释奠仪注演变

第四节 释奠通说及仪注杂考

一 释奠仪节通说

二 斋戒考

三 祝文考

四 献官考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孔庙祭祀研究是201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董喜宁。

得书感谢您对《孔庙祭祀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仪礼经传通解>研究 电子书
一部研究《仪礼经传通解》的专业学术作品。
金代吏员研究 电子书
一部研究金代吏制的学术专著。
民国北京研究精粹 电子书
跟着这本书,从历史中发现北京。
佤族祭词研究 电子书
祭词是佤族祭师“巴猜”们代代口传的祭祀文本,是一种“活形态”押韵口头传统,是佤族口头传统的典型代表。内容涉及佤族生产劳作、贺生送葬、男婚女嫁、建造新居等,语言方面秉承了佤族古歌的特点,在韵律、语义与结构、语用与修辞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色。通过祭词,可以了解佤族的民俗、历史,也可以深入分析佤语的特点。
共工文化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水族文化为脉络,围绕“共工与三皇五帝”和“共工文化与中华古文明”两大历史主题,探索研究以共工其人其氏其职为代表的族团的龙族精神以及数千年前部落联盟时代激烈斗争而导致的分分合合,最后形成以炎、黄为主体的华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