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对规范和改进当代孔庙祭祀仪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孔庙祭祀在中国古代是一项常行的礼仪活动。它既是学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实施教化的重要举措。一次完整的祭孔活动主要由以下要素组成:祭祀场地、祭祀时间、享祭者、献祭者、祭祀品物、祭祀乐舞及祭祀仪式等。在两千多年的祭孔历史上,这些要素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本书从孔庙、享祭者、献祭者、祭品与祭器、祭祀乐舞、祭祀名类与释奠程序等方面对孔庙祭祀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从礼的角度对祭孔活动这一有机整体进行礼制、礼仪、礼物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董喜宁,2011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研究方向为唐宋史、礼制史。曾在《史学月刊》《孔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秦桧久相与高宗朝的政局制衡》《孔庙孔像考》等论文多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工作指导委员会
岳麓书院国学文库编委会
序一
序二
总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资料性文献
二 近代研究论著
第二章 孔庙
第一节 古代的庙与祭祀
一 古代的庙
二 古代的祭祀
第二节 孔庙原始与沿革
一 孔庙的建立与初期发展
二 庙学制的出现及孔庙发展的繁盛期
三 孔庙庙制演变
第三节 孔庙之生存与竞争
一 各地孔庙的生存状况
二 孔庙与周公庙、齐太公庙、圣师殿间的潜在竞争与冲突
三 孔庙与道观、寺庙的对峙
第三章 孔庙中的享祭者
第一节 正祀——孔子
一 孔子谥号演变
二 孔庙孔像考
第二节 配享——四配
一 四配形成过程
二 四配位向演变
三 四配成型过程中的探索与变数
第三节 从祀——十哲(十二哲)
一 十哲源起与相关争论
二 十哲中的人员流动与增补
第四节 从祀——先贤先儒
一 “七十子”与先贤沿革
二 “二十二贤”与先儒沿革
三 先儒从祀标准取则
四 先贤先儒设位演变
第五节 追祀——启圣祠(崇圣祠)
一 孔庙从祀位序上的人伦危机及相关解决方案
二 启圣祠的设立及新推尊方式的产生与运用
第四章 孔庙中的献祭者
第一节 祭孔之衍圣公系统
一 衍圣公袭封沿革
二 孔府中的圣裔职属
三 孔府属官
第二节 祭孔之政教系统
一 皇室祭孔
二 官员、学生祭孔
三 祭孔人员组成
第五章 孔庙祭品与祭器
第一节 历代孔庙品物沿革
一 孔子正位祭品沿革
二 从祀位祭品沿革
三 历朝释奠品物数量及花费
第二节 祭品名义及制作法
一 祭品细项及相关要求
二 祭品制作法
第三节 祭器名义及摆设
一 祭器名义及特点
二 历代释奠祭器祭品设位
第六章 孔庙祭祀中的乐与舞
第一节 礼与乐的关系及其社会功能
一 礼与乐的关系
二 礼乐的功能
三 礼乐的雅与俗
四 礼乐的规格
第二节 孔庙祭祀用乐沿革
一 释奠乐制沿革
二 释奠乐章沿革
三 阙里祭孔用乐
四 学庙释奠演乐困境
第三节 乐器名义及设位
一 乐器名义
二 历代释奠乐县设位
第四节 孔庙祭祀中的歌与舞
一 祭祀中的歌与歌者
二 孔庙祭祀中的文舞与武舞
三 舞人与舞佾
四 舞容节式及内涵
五 舞蹈中的缀兆与表
六 文舞舞器与武舞舞器
第五节 孔庙祭祀中的导引乐、乐舞转班过程及礼乐契合节奏
一 导引乐的功能及曲目演变
二 乐舞生进班、退班过程
三 礼乐契合节奏(以清代为例)
第七章 孔庙祭祀名类及释奠程序
第一节 孔庙祭祀名类及释奠祀期安排与地位变化
一 孔庙祭祀名类祭
二 释奠祀期由来
三 释奠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地位变化
第二节 阙里释奠仪注
一 祭前准备
二 祭祀过程
第三节 国学、州(县)学释奠仪注及沿革
一 国学释奠仪注
二 州(县)学释奠仪注
三 历朝释奠仪注演变
第四节 释奠通说及仪注杂考
一 释奠仪节通说
二 斋戒考
三 祝文考
四 献官考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孔庙祭祀研究是201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董喜宁。
得书感谢您对《孔庙祭祀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